【明報專訊】九月二十八日的八十七枚催淚彈之後,港九不少主要幹道都因被市民「佔領」而封閉。
於是兩個星期以來,之前車來車往的道路變得不一樣。
封路改道自然引起不少職業司機、市民的不便。但路已封,政府的交通安排不是小市民「嘈兩嘈」便會解決。
自己交通自己安排,在道路的非常時期,有人以單車作為自主的交通工具,重新審視誰才是馬路上的主人。
也有人趁着汽車退場,在空氣「清新」的馬路,重拾跑步樂,改變日常對空間、距離的感覺。
封路毋阻的交通工具——單車
每天下午四時,電視新聞便會到時到候傳來政府官員的匯報:一再重申中環、金鐘、旺角、銅鑼灣因為示威而封路的地區,引起市民大眾在交通、生活上方方面面的不便。停課、立法會無法復會;另一邊廂,又有不少藝人「微服出巡」搭港鐵,以示即使封路時期下搭港鐵仍然方便又快捷。封路、不封路、如何封路,心水清的駕駛人士自然看得出這些行政手段底下就是政治因由。既然封路是政府的行政措施,那市民除了聲討示威者阻路或政府封路有問題外,當務之急應是想辦法化解封路帶來的不便。
當大家為開課日的大塞車而苦惱,單車友Man自然也乘此機會推舉單車作為封路時期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踩單車可以不需要理會『轉車』問題。只要你體力夠,在封路時期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可說完全沒有影響。」即使封路區有不少市民架設路障,又或是坐滿集會人士,他說只需將單車推一推上行人路,便可避開路障與集會地方。
識得踩 一定快過港鐵
住在沙田的他,間中會騎單車到灣仔上班,不過老闆不喜歡他帶單車到公司,所以他只在假日上班才會踩單車。他的上班路線是這樣的:攜單車坐港鐵至尖沙嘴,乘天星小輪至灣仔,然後踏單車到公司。訪問那天,他從新蒲崗踏車到旺角彌敦道,封路地區,花了約半小時,「識路踩車,一定較港鐵快,因為避過了上落地面至月台的時間、塞車、走路等情况」。
Man說,他第一次以單車來往封路區就是在九月二十八日那天。「那天金鐘港鐵好幾個出口都封閉,於是我唯有在灣仔踩單車到金鐘,那時才發覺原來在告士打道到夏愨道是如此方便。」他想到政總集會,後來又發現通往洗手間的路被封,最近的洗手間在演藝學院,於是又駕着單車去,較走路方便不少。「後來我們一班單車朋友坐在一起,把單車泊在路邊。突然警方擲催淚彈,我們趕不切提單車,唯有待煙霧散去才回去取單車。」那天晚上,他們留守路上到天明。
「九二九清晨,我和其他單車友在沒有汽車的金鐘馬路上踏了幾轉,感覺奇特——好像一輪催淚彈後,馬路上的景觀完全改變——單車可以自由在馬路上行走。這次佔領行動,除了政治上的訴求,我覺得有如一場道路空間上的實驗——我們以最軟弱的軀體去佔領馬路。之前的香港,人們走在馬路永遠被汽車驅趕,這次我們竟可躺在馬路過夜,汽車要『讓路』。」他把那八十七顆催淚彈說得奇幻,但一輪的爆炸與煙霧之後,的確令不少人發現原來我們什麼都不怕,仍可以僅存的肉體,重奪自身的權利。
光顧小店更輕易 「踩」破壟斷
「單車,令其他人『壟斷』唔到我。」
Man覺得,踩單車,可以打散香港以鐵路網為主的商業模式:港鐵商場及附近的商舖,多是連鎖店。一些社區小店,因為舖租關係,遠離港鐵站,走路去的話會覺得不便,但踩單車便可以輕易去到。「我喜歡在油尖旺踩車,上海街、新填地街的小店我都好熟,反而彌敦道較少踩,因為始於是大馬路,車多較為危險。彌敦道的店舖較少幫襯,但因為單車,我會踩去康樂街的果汁舖(圖a),或是去大角嘴吃油渣麵。這些地方,若你是坐港鐵到旺角都未必會去的。」
「商場裏的食店往往不會歡迎你帶單車去的,沒有地方給你擺車。但在區內小店、茶餐廳,門口總有一兩張桌,供給食客,也預留了空間給單車友,把車泊在旁邊便可。」單車、小店與社區,本是很人性化的聯繫。
跑步返工 快過搭車
若嫌單車始終是身外物,那最方便可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我們的雙腿。家住西環,在金鐘上班的HY,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或試過從西環跑到金鐘半山處上班。但九二八之後,中環、金鐘封路令巴士路線暫停,反正鐵路也不是太「就腳」,於是他嘗試以雙腿代步,上上落落天橋,跑四五公里回公司。
西環跑至金鐘 上班依然「醒神」
「之前沒有想過可以跑步回公司的,內心有很多藉口,如:條路唔好跑、空氣唔好、攰呀、辛苦呀等等。但這次封路反而成為一次改變日常生活習慣的機會。跑過幾天以後,發現原來西環跑到金鐘上班係work的。」向來有跑步習慣的他說,由搭車返工改為跑步,不只是交通方式的轉變,還是生活習慣的變革,「我的上班時間是八點九,以前會在八點出門口,現在跑步返工,需時較短,約半小時便可以。不過我會提早在七點出門口,趁封路就在金鐘的馬路來回多跑幾轉,有時還會約朋友一起跑!」他也慶幸公司有冲涼更衣室作為「配套」,可以解決運動過後滿身大汗的問題。「我長備兩三套西裝在公司,跑回公司可以冲涼換衫。若公司沒有冲身設備,其實以毛巾抹身,再換清潔衣物也可以的。」問他的跑步路線需要經常上落天橋,會不會很辛苦?「有跑步習慣的也不會太辛苦,『渣馬』十公里都不少人跑啦。以前怕跑完步上班會攰,現在發現原來跑完上班也很『醒神』!」
因着「佔領」而來的港九封路改道,改變了道路空間的常態,的確替不少要繼續「日常生活」的市民帶來不便。但這些不便造成與日常的斷裂,或許可以趟開我們對空間、距離、交通的重新思考與理解。
佔領「潔淨」空氣
這幾天到過佔領區的市民,不少都被旺角、中環及金鐘封路區的「清新空氣」所感動。
查閱環保署網頁,旺角、中環及銅鑼灣的路邊監察站所提供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今年一月一日起每天公布,計算空氣中的污染物數量及顯示空氣污染引發的短期健康風險),在九月二十九日開始的一個星期,指數是六,市民上街的健康風險跌至「中」,與到西貢塔門郊遊一樣。
民間組織「健康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比較去年及今年同期空氣污染物的數字,發現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五日,中環、旺角空氣質素較去年同期有改善。
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懸浮微粒,由於體積小,對市民健康的潛在風險較大;而空氣中的二氧化氮NO2含量則會刺激肺部,減低呼吸系統對病菌的抵抗力。
附表數字可見封路令路面車輛減少,空氣卻因而變得更清新。在十月的首五天,中環區空氣中的NO2含量,較去年同期下跌七至八成!
於是佔領市區運動,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為啖氣」(為了個人尊嚴而走出來),竟也「歪打正着」改善了空氣質素。
文/ 蔡琇莹
圖/ 盧翊銘、受訪者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