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姜燕森﹕以清潔能源打氣候變化的硬仗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1日 06:35
2014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將在10月底發表第5份氣候報告。報告預示,如果各國不盡快採取措施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於2℃以內,世界各地將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氣候災難。


表面看來,全球暖化所引起的乾旱、糧食失收和食水問題,好像跟香港扯不上太大的關係。但事實上,不少香港人已經漸漸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異常高溫的夏季加上頻繁的暴雨和冰雹,令不少人驚覺天氣真的變得異常了。而作為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香港所面對的衝擊除了極端天氣外,更可能包括糧食、能源等價格大幅上漲等問題。因此,香港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低溫室氣體排放。


現時,香港超過七成的電力供應是靠燃燒化石燃料而來,其中超過一半更是經由碳排放量極為嚴重的煤而來,但乾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卻佔少於1%。當我們的用電需求不斷上升,發電廠就要燃燒更多化石燃料來供電,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排放。眾所周知,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天文台更預測至2050年,香港的平均氣溫將上升1至2℃,酷熱天氣和熱夜的日數也會不斷增加。結果,香港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天氣愈熱,市民的用電力量就愈多,排放的溫室氣體也隨之愈多,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認為需要大幅減少煤在未來發電燃料組合比的例。相對化石燃料,我們認為政府更應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上的比例。因為以可再生能源發電,既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又不需要支付燃料費用,現時世界各地均積極地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至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達到全球總發電量的22%。舉例如德國政府以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慢慢取代化石燃料,在今年起已經為德國提供了1/4的電力,節省近100億歐元進口化石燃料的年度開支。


盡快制訂可再生能源政策

香港也有條件利用可再生能源來發電嗎?香港理工大學在2013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在香港可用的屋頂上裝上太陽能板,可以為香港提供14.2% 電力(以2011年的用電量計算)。這與機電工程署在2002的顧問報告的結論相近,但在過去10多年,太陽能發電還是停留在示範項目的階段,政府也沒有制訂有利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相反,鄰近地區如台灣、日本等,都紛紛效法德國的經驗,推出回購電費政策(Feed-in Tariff),鼓勵國民以可再生能源發電自用,電力公司則以合約形式對發電戶按其發電量提供長期的定額補貼,並回購剩餘電力。自這個政策出台後,區內的太陽能板發電量大大提升。香港政府實應參考各地的經驗,制訂一個合乎香港需要的可再生能源政策。


除了考慮如何運用境內的資源,香港亦可以加強與廣東省合作。廣東省的幅員遼闊,可再生能源相當豐富,國家近年亦推出不少優惠政策和補貼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由於大規模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往往需要龐大的前期投資,而且回本期也較長,令投資者卻步。香港政府應考慮如何運用香港作為一個金融中心的優勢,引入資金投資當地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來發電供港。


由於以可再生能源發電並不會受到燃料價格的影響,營運成本亦較火力發電為低,配合智能電網和抽水蓄能等,將可以為香港提供一個成本穩定和乾淨的電力,減低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改善區域空氣質素。WWF希望政府能夠盡快制訂清潔能源願景,增加再生能源在未來的電力生產的比例,將香港建設成一個可持續的綠色能源大都會。


作者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氣候項目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