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普選」談判「三輸」還是「三贏」?長青網文章

2014年10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0月10日 06:35
2014年10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特區政府臨時取消了原定今天與學聯的正式對話,然而香港「普選」問題引爆的危機發展至今,誰都知道對話是唯一的出路,而只要進入「談判」階段,「佔中」運動的焦點自然轉移至雙方的對話會否有進展上面。「談判」的主軸,自然並非是政府高官對學聯學生「上法律課」,也不是「佔中」運動如何收場,而是棘手的「普選」議題,具體則要看原本彼此南轅北轍的距離如何拉近。而進展如何則取決於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及學聯三方有多少籌碼與拒絕的成本。


目前,三方都不約而同地身陷「進退維谷」的處境,要達成「三贏」,唯有三方都拿出誠意,化解危機,否則香港無可避免地動盪下去,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這是明白不過的道理。本文在分析三方處境的基礎上,希望提供一個打破僵局,爭取「三贏」的新思路。


談判的一方是特區政府,毋須贅言,其背後有中央的旨意與影子。雖然特區政府不能在未得到中聯辦/中央政府授權下,在「普選」問題上擅自妥協。然而,特區政府仍可以在接到學聯的球後,透過中聯辦與中央政府協商讓步的可能性。當然,學聯的背後也有佔中三子、學民思潮、泛民等「真普選」支持勢力的存在。換言之,談判的基本構圖並非「特區政府——學聯」這麼簡單。


先來看看學聯方面的處境。毋庸置疑,這波「真普選」與「佔中」運動發展至今已成功奠定了香港民主運動史上的歷史地位,無論是香港歷史還是中國歷史都不會漏掉這一頁。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佔中」爆發一周的10月4日所舉辦的民調顯示在「普選」問題上,約六成受訪者認為中央政府應該撤回人大常委會的框架決定。在整個「佔中」運動中需負最大責任的,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是行政長官梁振英及特區政府,只有三成人認為「佔中」三子、學聯及學民思潮要負上最大責任。


佔中運動兩大困境

換言之,目前學生與泛民手中最大的籌碼,除了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同情與支持外,正是凝聚了香港主流社會支持「真普選」的民意,包括許多原本「中立」的學者、社會知名人士與許多不畏懼被大陸封殺的藝人也都紛紛站出來相挺與關心。儘管被中方媒體全面的妖魔化、儘管「佔中」觸及是否違法的爭議,然而民主潮流浩浩蕩蕩,在國際輿論與台灣社會的支持下,學生們還是站到了正義與道德的制高點。不過話說回來,以學生為主體的「佔中」運動也面臨兩大困境。


其一,除非特區政府再來一次暴力清場,否則隨着時間的推移,「佔中」的能量將逐漸被消耗掉,國際關注度也將逐漸降溫。簡言之,學生的籌碼將愈來愈少。其二,從「佔中」以來大陸官媒排山倒海地批「佔中」來看,目前並無任何迹象顯示中南海有任何妥協的意願。因此,客觀而言,「真普選」支持者要在這次與特區政府的談判中,達至終極目標的「公民提名」,並不現實。


對特區政府而言,經過「九二八」催淚彈一役及後來旺角「反佔中」挑起的暴力衝突,原本早已陷入管治危機的梁振英特區政府在香港社會的認受性問題上更是雪上加霜。即使學生最後和平退場,倘若最終的「普選」方式仍然是杜絕具有五成五至六成選民支持的泛民人士「入閘」的可能性,則無法獲得香港主流社會的支持。如此一來,梁振英及其後特區政府的管治正當性與認受性問題就不可能消除,只要風吹草動,「佔中」將會隨時捲土重來,香港將進入長期動盪不安的新時代。因此,如果梁振英政府不願背上「治港無方」的歷史罪名,就必須思考如何在中央旨意與學聯等「公民提名」之間,尋求解決方案,並將之說服中央政府作出讓步。


相對於特區政府,「治港無方」的壓力對中央政府而言,更為巨大。中南海之所以要完全剝奪泛民當選特首的機會,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習近平政權的穩定,更是希望確保中共能千秋萬代地執政下去。然而,北京似乎沒有好好算過如此的權力思維具體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九二八佔中」衝突事件引發「真普選」支持力量的快速凝聚與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已揭示了對付大陸「群體事件」時所採用的以暴制暴的方式,並不適用於新聞相對自由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事實上中國的國際形象已受到損害。


此外,倘若中央政府繼續杜絕泛民人士「入閘」,將無可避免地面對自稱「不可挑戰的國家法律地位和權威」的人大決定被20幾位香港立法會議員否決掉後的威信掃地。儘管現在北京還很口硬,堅稱「這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然而別忘了正如台灣太陽花學運給世人的啟示:如果人民不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沒用!


如果政府與學聯的「普選」談判不歡而散,那麼「佔中」的學生市民、特區政府,以及中央政府都將面對「三輸」的局面,因此如何尋求妥協方案,達至「三贏」,是目前三方都必須思考的。


恢復八分之一門檻

除非政府方面毫無意願在「普選」方面作出任何妥協,否則談判的拉鋸方向,自然會是如何在人大決定不改或改得最少的情况下,又能讓泛民有機會重新「入閘」。俗語常言「退一步,海闊天空」,筆者在此提出「改一個字,海闊天空」的建議。


單刀直入而言,筆者認為只需要將人大的決定內容中的「二分之一」(半數)改為「八分之一」,就能化解危機。如果能再加上從2017年後的下一屆即2022年起加入「公民提名元素」的承諾,就能更有力說服包括泛民立法會議員在內大多數「真普選」的支持者。對政府而言,其實並非「改」一個字,而是「退」一個字,恢復原來的八分之一門檻而已。


虛化二分之一門檻

再者,倘若連一個字也「改不得」,那還可以考慮將「二分之一」的門檻「虛化」,具體操作除了政府運用控制提委會的主導力外,可在提委會四大界別中大幅度擴大泛民的空間。重點是,在此之前加上初步提名的階段,該第一階段仍採「八分之一」的現行門檻,此階段的候選人如不超過3名,則直接進入「虛化」的「二分之一」門檻通過。由於已定位為「虛化」,故此階段只能尊重第一階段的結果。如果超過3名,則可透過民調,將支持率最高的3名提交提名委員會通過。「普選」談判 ,究竟會帶來「三輸」的結果,還是迎來「三贏」的局面?既要看中央政府是否願意為開啓香港的長治久安、願意為自己的歷史定位放下身段,也要看學聯、學民、佔中三子與泛民能否團結一致,相忍為香港,拭目以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