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五早上,收到港大學者羅致光的「群發郵件」(mass mail),說形勢十分危急:「今早佔領政總入口,已相等於一個北京介入的邀請。《人民日報》社論亦已就北京介入作好準備……我只是懇請大家以愛為出發,關心學生安危。不要讓行動再升級,走上沒有回頭的路。願意成為烈士的,都要想想自己的行為會否令自己的同伴都成為烈士」,所以他緊急呼籲學生撤退。
到了周六下午,再次收到羅致光的「群發郵件」,進一步警告形勢會在未來幾小時急轉直下,所以含淚懇求學生撤離。
不要讓關心成了難以負荷的壓力
羅致光這兩個電郵並不是個別例子,事實上,在過去個多星期,究竟學生應否撤離,在類似的學者電郵群組中,引發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我每天往往收到上百個這類的「群發郵件」。當然,因着羅致光的深厚政治人脈和背景,讓大家都認為他應該是消息特別靈通,因而引發的外間反應也特別大。
我相信前述這些學者都是出於作為老師的一番好意,以及對學生安危的緊張和關懷,值得大家尊敬,但我卻也想同時指出,「佔中三子」和學生領袖,比起我們這些「秀才」,對這場運動有更深刻的認識,亦積累了更多的實戰經驗,在前線也比起我們在辦公室能夠收集到更多的資訊。所以老師的關心是應該的,但卻也要小心,不要讓我們的關心成了他們難以負荷的壓力。
近日我有機會跟他們聊過,知道他們思考問題是十分周詳的,要顧慮的因素也十分之多,不像我們般,很多時出發點只是一股善良意願。
舉個例,周六謠言滿天飛,更有官場中人傳出警方會在周日凌晨3點清場,之後,又改傳會在周一早上之前清場,甚至傳出會出動到解放軍。於是,不單止部分學者和老師在電郵群組中緊急呼籲,一位又一位重量級人物也走出來,懇請學生等撤離。結果,大家後來才知道,在大家憂心如焚時,「佔中三子」和學生領袖,原來一直在努力和政府斡旋,並傾力說服街上的群眾讓開通道,好讓政府總部的工作人員可以在周一返工,結果化解了一次燃眉之急。
從中可見,前述朋友的關懷固然可敬,但大家卻的確並不掌握前線的形勢。所以關懷當然是要關懷,但卻也請相信他們,他們比我們想像中成熟。
我尤其想在這裏說,我所認識的「佔中三子」,從來沒有想過要讓學生成為烈士。
「佔中三子」從來沒有想過要讓學生成為烈士
六四事件之後,我一直無法原諒柴玲,這不單是因為這位學生領袖當時曾帶頭高喊:「頭可斷,血可流,人民廣場不可丟」,這些令學生「退無可退」的說話,更是因為她在一個訪問(見於紀錄片《天安門》)中,這樣親口說過:「其實我們期待的就是流血,就是讓政府最後無賴至極時,用屠刀來對着它的公民,我想也只有廣場血流成河時,全中國的人才能真正擦亮眼睛團結起來,但這話怎麼能跟同學們說?」
很多人都擔心,究竟「佔領」運動,會否以流血收場?我沒有水晶球,也明白到這是多方面因素互動後的結果,但這裏我想提供其中一個角度。
過去幾天,我走去探望過「佔中三子」,還有在局勢比較緩和時,有機會跟陳健民好好的聊了一趟,首先,我發現他的精神狀態尚好,沒有出現某些人擔心的情况,他仍是完全可以清醒和冷靜地做決定的,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得到,在考慮運動的進退時,他們會把學生和群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跟陳健民已經相交了十多年,我不會盲目相信所有自己相識的人,但我相信陳健民。他不是柴玲,絕對不是,他絕對不是要以學生甚至他們的鮮血作為自己政治籌碼的人。
六四的經歷和教訓讓「三子」高度自覺
我們這代人都經歷過六四,當年看到學生最後要付出「血的代價」,是我們最大的夢魘,讓我們一生都難以釋懷。
這不是如今為了局勢需要才想出來的砌詞,而是通過十多年交往,與他們聊過無數個晚上之後,我對他們的認識。
以朱耀明牧師為例,他不是透過紙上,不是透過新聞報道,去認識六四,去認識當時廣場上的學生,而是在廣場上,跟他們親身接觸,每個人有笑有淚的交往過,因此都有一份濃厚的感情,最後更為此背負了那個著名的營救行動。對於學生「血的代價」,他要比我們每一個人都清楚,認識得透徹,甚至為此在多少個晚上老淚縱橫。
因此,我相信「三子」會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去確保運動不會因硬碰硬,而出現一個玉石俱焚、流血的結局。我相信他們的善良。
至於學生領袖,我得承認自己認識不深,但起碼,當我見到學生連劉江華和陳岳鵬都願意見,一起開預備會議,以促成落實與政府的對話,大家見到他們擺的姿態並不是很高,並不是頭腦發熱、意氣風發之輩。
一兩個人如何想,當然沒有辦法保證,但我相信今次這場運動的核心和主流,仍是不希望見到流血,並致力把學生和群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請官員不要只顧打「口水戰」
但良性互動,不能只靠單方面,政府亦要相應釋出善意,我在電視中見到,學生領袖差不多又暗示又明示,說若然要他們說服廣場和街道上的同學和群眾退場,政府也必須有一些相應的善意和讓步,否則的話,他們根本難以說服同學和群眾。
所以,特區政府如果真的想解決問題,化解危機,打開如今的僵局,那就應該想想如何可以釋出善意,作出一些實質的讓步,促成良性互動,讓對方可以繼續走出讓局勢降溫的下一步,而非在大家為局勢心焦如焚時,還只顧在報章「叫陣」,例如一而再的質問別人「是不是要搞革命?」,只滿足於討些口舌便宜。坦白說,這真的十分有失風範。別人不回應,是因為他們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一些對局勢有實質幫助的事情上,沒有心情在這危急關頭,陪你糾纏於如此低水平的「口水戰」。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到了周六下午,再次收到羅致光的「群發郵件」,進一步警告形勢會在未來幾小時急轉直下,所以含淚懇求學生撤離。
不要讓關心成了難以負荷的壓力
羅致光這兩個電郵並不是個別例子,事實上,在過去個多星期,究竟學生應否撤離,在類似的學者電郵群組中,引發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我每天往往收到上百個這類的「群發郵件」。當然,因着羅致光的深厚政治人脈和背景,讓大家都認為他應該是消息特別靈通,因而引發的外間反應也特別大。
我相信前述這些學者都是出於作為老師的一番好意,以及對學生安危的緊張和關懷,值得大家尊敬,但我卻也想同時指出,「佔中三子」和學生領袖,比起我們這些「秀才」,對這場運動有更深刻的認識,亦積累了更多的實戰經驗,在前線也比起我們在辦公室能夠收集到更多的資訊。所以老師的關心是應該的,但卻也要小心,不要讓我們的關心成了他們難以負荷的壓力。
近日我有機會跟他們聊過,知道他們思考問題是十分周詳的,要顧慮的因素也十分之多,不像我們般,很多時出發點只是一股善良意願。
舉個例,周六謠言滿天飛,更有官場中人傳出警方會在周日凌晨3點清場,之後,又改傳會在周一早上之前清場,甚至傳出會出動到解放軍。於是,不單止部分學者和老師在電郵群組中緊急呼籲,一位又一位重量級人物也走出來,懇請學生等撤離。結果,大家後來才知道,在大家憂心如焚時,「佔中三子」和學生領袖,原來一直在努力和政府斡旋,並傾力說服街上的群眾讓開通道,好讓政府總部的工作人員可以在周一返工,結果化解了一次燃眉之急。
從中可見,前述朋友的關懷固然可敬,但大家卻的確並不掌握前線的形勢。所以關懷當然是要關懷,但卻也請相信他們,他們比我們想像中成熟。
我尤其想在這裏說,我所認識的「佔中三子」,從來沒有想過要讓學生成為烈士。
「佔中三子」從來沒有想過要讓學生成為烈士
六四事件之後,我一直無法原諒柴玲,這不單是因為這位學生領袖當時曾帶頭高喊:「頭可斷,血可流,人民廣場不可丟」,這些令學生「退無可退」的說話,更是因為她在一個訪問(見於紀錄片《天安門》)中,這樣親口說過:「其實我們期待的就是流血,就是讓政府最後無賴至極時,用屠刀來對着它的公民,我想也只有廣場血流成河時,全中國的人才能真正擦亮眼睛團結起來,但這話怎麼能跟同學們說?」
很多人都擔心,究竟「佔領」運動,會否以流血收場?我沒有水晶球,也明白到這是多方面因素互動後的結果,但這裏我想提供其中一個角度。
過去幾天,我走去探望過「佔中三子」,還有在局勢比較緩和時,有機會跟陳健民好好的聊了一趟,首先,我發現他的精神狀態尚好,沒有出現某些人擔心的情况,他仍是完全可以清醒和冷靜地做決定的,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得到,在考慮運動的進退時,他們會把學生和群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跟陳健民已經相交了十多年,我不會盲目相信所有自己相識的人,但我相信陳健民。他不是柴玲,絕對不是,他絕對不是要以學生甚至他們的鮮血作為自己政治籌碼的人。
六四的經歷和教訓讓「三子」高度自覺
我們這代人都經歷過六四,當年看到學生最後要付出「血的代價」,是我們最大的夢魘,讓我們一生都難以釋懷。
這不是如今為了局勢需要才想出來的砌詞,而是通過十多年交往,與他們聊過無數個晚上之後,我對他們的認識。
以朱耀明牧師為例,他不是透過紙上,不是透過新聞報道,去認識六四,去認識當時廣場上的學生,而是在廣場上,跟他們親身接觸,每個人有笑有淚的交往過,因此都有一份濃厚的感情,最後更為此背負了那個著名的營救行動。對於學生「血的代價」,他要比我們每一個人都清楚,認識得透徹,甚至為此在多少個晚上老淚縱橫。
因此,我相信「三子」會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去確保運動不會因硬碰硬,而出現一個玉石俱焚、流血的結局。我相信他們的善良。
至於學生領袖,我得承認自己認識不深,但起碼,當我見到學生連劉江華和陳岳鵬都願意見,一起開預備會議,以促成落實與政府的對話,大家見到他們擺的姿態並不是很高,並不是頭腦發熱、意氣風發之輩。
一兩個人如何想,當然沒有辦法保證,但我相信今次這場運動的核心和主流,仍是不希望見到流血,並致力把學生和群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請官員不要只顧打「口水戰」
但良性互動,不能只靠單方面,政府亦要相應釋出善意,我在電視中見到,學生領袖差不多又暗示又明示,說若然要他們說服廣場和街道上的同學和群眾退場,政府也必須有一些相應的善意和讓步,否則的話,他們根本難以說服同學和群眾。
所以,特區政府如果真的想解決問題,化解危機,打開如今的僵局,那就應該想想如何可以釋出善意,作出一些實質的讓步,促成良性互動,讓對方可以繼續走出讓局勢降溫的下一步,而非在大家為局勢心焦如焚時,還只顧在報章「叫陣」,例如一而再的質問別人「是不是要搞革命?」,只滿足於討些口舌便宜。坦白說,這真的十分有失風範。別人不回應,是因為他們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一些對局勢有實質幫助的事情上,沒有心情在這危急關頭,陪你糾纏於如此低水平的「口水戰」。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