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一期帶大家到漁船上緬懷往昔的漂流歲月,參觀漁民的船上居室,今期大家可能估計小弟會介紹另外一些有趣的居住空間,沒錯,不過只對了一半左右,因為今期要介紹的木家居,不是用來住的,而是用來反思香港人和居住空間的關係,並突顯在地產霸權的控制下,我們是在怎樣荒誕的居住環境下生存。
是什麼家居有此能耐?
是出自今期主角——藝術家黃國才先生(Kacey)的一系列作品。
建築藝術家黃國才
在網絡上搜尋黃國才或Kacey Wong,會發現他不但是個勤力而多產的藝術家,同時近幾年活躍地以藝術形式,表達對不少本地政治議題的看法,無論是六四、七一、聲援艾未未、反國教科等等的遊行隊伍當中,都會看到他的身影;除此以外,他的學習經歷亦同樣豐富:在香港完成中三後被送到美國讀書、然後是九四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士,九八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雕塑碩士,○三年的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環境及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他游走於建築、藝術和設計之間,放眼在人群、社會和政治當中,以其作品窺探香港「家」事,絕對適合不過。
黃國才網頁:www.kaceywong.com
建築 vs. 藝術
我們的家、夾在相對之間的家、流浪家居、顯赫家族、漂流家室……多不勝數名稱和家有關的作品,其次則是和建築物有關的,可知家和建築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但為何唸建築的Kacey最後選擇了藝術家的身分?「在大學讀建築時,覺得建築係一種人文精神,建築師透過體貼而精心嘅設計,可以為他人帶嚟喜悅同更優質嘅生活,但返到香港完全係另一回事,地價高企,發展商話晒事,好多方面已經被操控、被篩選,則師好無力,好多嘢不被允許,一早已被否定咗個可能性;相比之下,偶然發現藝術的平台更優越,更多真實的表達被允許,可以探索一個更大嘅宇宙,係一個有更大發揮嘅平台,於是決定轉移到藝術方向,同時間建築嘅背景,令我嘅藝術作品多咗一份較濃設計味。」Kacey不諱言,某程度香港的建築師是可悲的,然弔詭的是,香港的可悲,同時也是其成功之處。
這城沒有選擇
和Kacey由自身經歷,談到其作品背後的意義,相信沒有香港人不感同身受﹕「早排去睇一齣名為《教授》的舞台劇,裏面有句對白正正講出咗嗰種荒謬嘅價值觀——『四十幾歲人都無層樓,係個廢人!』,全場拍爛手掌同時,原來我哋連擇偶條件、小朋友揀學校等等都被住屋影響緊……」因曾在外國居住,Kacey感受到兩地在居住問題上的差別實在太大,特別是香港無論你有錢與否,根本沒有選擇,沒有一種「alternative life style」,整個城市被規劃了,以為搬到新界就可逃避?事實菜園村就是最好例子,連躲也躲不了,推土機無情的來到家門前,還對年輕人說是為你們將來好,這是個怎樣的政府?
藝術家的掙扎
倒帶回到這次訪問的開端,還未談及成長經歷和作品時,Kacey竟先和筆者剖白了想當年的一些困惑,其實小弟在大學二年級時,正是由黃國才老師任教雕塑一科,故我們是多年相識。後來因Kacey曾在環保園和潛水時親身感受到廢棄物帶來的可怕和震撼,故想以回收廢木來創作;但因藝術家往往最講求一種明顯的原創性,內心掙扎過會否被視為天仁作品似的。他最後想通了,有人做過便不做的話以後還有什麼可以創作?况且我們的作品氣質完全不同;加上運用廢木去創作,能為大眾帶來的一種awareness,是藝術家的責任,起碼可拖慢廢東西變成垃圾的過程。筆者實在十分認同他的想法,其實運用廢木創作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十分普遍,於網絡上也很常見,所以當老師說是受小弟啟發時,受寵若驚之餘也真是愧不敢當。
後記
相較起建築師,藝術家在香港,很多時都被大家視為廢棄的木料一樣,是無用的,但黃國才老師由建築學士轉為藝術博士,正好證明了後者能在社會中發揮到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和思想層面上的影響力;同樣,面對香港單一價值觀、地產霸權和政府施政,大眾也普遍覺得什麼樣的反抗都是沒用的,但在執筆本文之時,小弟已參與了兩天的政總集會活動,坐言起行、人傳人的感染力,肯定比起種種仔細分析、審度時勢,或者消極抱怨,來得更有用,這種「有用」就如藝術一樣,不是表面的「功能」,而是內裏精神上的燃亮,每兩星期一篇短短的「觸木」分享,希望也同樣能有這種用途吧!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是」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 天仁
圖/ 天仁、黃國才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是什麼家居有此能耐?
是出自今期主角——藝術家黃國才先生(Kacey)的一系列作品。
建築藝術家黃國才
在網絡上搜尋黃國才或Kacey Wong,會發現他不但是個勤力而多產的藝術家,同時近幾年活躍地以藝術形式,表達對不少本地政治議題的看法,無論是六四、七一、聲援艾未未、反國教科等等的遊行隊伍當中,都會看到他的身影;除此以外,他的學習經歷亦同樣豐富:在香港完成中三後被送到美國讀書、然後是九四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士,九八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雕塑碩士,○三年的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環境及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他游走於建築、藝術和設計之間,放眼在人群、社會和政治當中,以其作品窺探香港「家」事,絕對適合不過。
黃國才網頁:www.kaceywong.com
建築 vs. 藝術
我們的家、夾在相對之間的家、流浪家居、顯赫家族、漂流家室……多不勝數名稱和家有關的作品,其次則是和建築物有關的,可知家和建築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但為何唸建築的Kacey最後選擇了藝術家的身分?「在大學讀建築時,覺得建築係一種人文精神,建築師透過體貼而精心嘅設計,可以為他人帶嚟喜悅同更優質嘅生活,但返到香港完全係另一回事,地價高企,發展商話晒事,好多方面已經被操控、被篩選,則師好無力,好多嘢不被允許,一早已被否定咗個可能性;相比之下,偶然發現藝術的平台更優越,更多真實的表達被允許,可以探索一個更大嘅宇宙,係一個有更大發揮嘅平台,於是決定轉移到藝術方向,同時間建築嘅背景,令我嘅藝術作品多咗一份較濃設計味。」Kacey不諱言,某程度香港的建築師是可悲的,然弔詭的是,香港的可悲,同時也是其成功之處。
這城沒有選擇
和Kacey由自身經歷,談到其作品背後的意義,相信沒有香港人不感同身受﹕「早排去睇一齣名為《教授》的舞台劇,裏面有句對白正正講出咗嗰種荒謬嘅價值觀——『四十幾歲人都無層樓,係個廢人!』,全場拍爛手掌同時,原來我哋連擇偶條件、小朋友揀學校等等都被住屋影響緊……」因曾在外國居住,Kacey感受到兩地在居住問題上的差別實在太大,特別是香港無論你有錢與否,根本沒有選擇,沒有一種「alternative life style」,整個城市被規劃了,以為搬到新界就可逃避?事實菜園村就是最好例子,連躲也躲不了,推土機無情的來到家門前,還對年輕人說是為你們將來好,這是個怎樣的政府?
藝術家的掙扎
倒帶回到這次訪問的開端,還未談及成長經歷和作品時,Kacey竟先和筆者剖白了想當年的一些困惑,其實小弟在大學二年級時,正是由黃國才老師任教雕塑一科,故我們是多年相識。後來因Kacey曾在環保園和潛水時親身感受到廢棄物帶來的可怕和震撼,故想以回收廢木來創作;但因藝術家往往最講求一種明顯的原創性,內心掙扎過會否被視為天仁作品似的。他最後想通了,有人做過便不做的話以後還有什麼可以創作?况且我們的作品氣質完全不同;加上運用廢木去創作,能為大眾帶來的一種awareness,是藝術家的責任,起碼可拖慢廢東西變成垃圾的過程。筆者實在十分認同他的想法,其實運用廢木創作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十分普遍,於網絡上也很常見,所以當老師說是受小弟啟發時,受寵若驚之餘也真是愧不敢當。
後記
相較起建築師,藝術家在香港,很多時都被大家視為廢棄的木料一樣,是無用的,但黃國才老師由建築學士轉為藝術博士,正好證明了後者能在社會中發揮到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和思想層面上的影響力;同樣,面對香港單一價值觀、地產霸權和政府施政,大眾也普遍覺得什麼樣的反抗都是沒用的,但在執筆本文之時,小弟已參與了兩天的政總集會活動,坐言起行、人傳人的感染力,肯定比起種種仔細分析、審度時勢,或者消極抱怨,來得更有用,這種「有用」就如藝術一樣,不是表面的「功能」,而是內裏精神上的燃亮,每兩星期一篇短短的「觸木」分享,希望也同樣能有這種用途吧!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是」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 天仁
圖/ 天仁、黃國才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