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破天荒的活體子宮移植產子個案,既為想生孩子但無子宮的婦女帶來希望,亦惹來有人質疑這種移植非關乎救人於危,不道德之餘對捐贈者和受惠者俱存在身體風險,而且費用高昂,不切實際。
子宮移植技術研究始於1998年成功移植人的手部。那次手術拓寬了醫學界對何謂移植的想法,由移植跟性命攸關器官,擴展為改變患者生活質素的移植。2000年,沙特阿拉伯有1宗活體移植子宮個案,但移植後只運作99天,其後因凝血須摘除。去年4月,土耳其一名於2011年8月移植死者子宮的婦女賽特(Derya Sert)宣布成功懷孕,8周後因胎兒沒有心跳而須終止懷孕。英國、法國、日本、土耳其等地目前都在計劃類似的移植手術,不過他們只準備採納死後捐出的器官。
儘管布倫斯特倫辯稱死後捐贈者太少,一些專家質疑採用活體是否必要,何况屬於無關拯救性命、猶在實驗階段的非必要手術。專家指出,這等同給捐贈者作「極端子宮切除術」,由於要保存子宮周圍大量的血管,確保它們在移植後維持血流暢通,在受體懷孕時亦能讓胎兒獲取充足養分,因此手術對捐贈者創傷頻大,存在併發症等風險。另方面,接受移植者服用抗排斥藥又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甚至罹患癌症。
移植連抗排斥藥需花124萬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育專家沙特曼(Glenn Schattman)相信,子宮移植不會流行:「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手術,而且不是並無風險和併發症。」
另外,手術費用昂貴亦是一個考慮。今次個案的移植手術及抗排斥藥物費用高達124萬港元,全由瑞典一個慈善組織為這種研究而代付。
(綜合報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