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香港爆發的佔領示威運動成為了國際焦點,不少外國傳媒都驚訝於香港示威人士的克制、有禮和有秩序,也對周五暴力襲擊示威者的情况表達了關注。特區政府必須明白,全世界都在看着這場示威運動的發展,由警方施放催淚彈到暴徒作惡的場面,都在嚴重損害着特區政府的國際形象。
暴民衝擊港法治形象
政府不能掩耳盜鈴
對於香港今次史無前例的大型群眾運動,國際主流傳媒連日作出大篇幅報道,無論是美國CNN、英國BBC等媒體,都稱這是世上最有禮貌整潔的示威。今次佔領運動,無疑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多數香港人都是文明理性的。然而,正是因為示威者的守禮有序,導致國際傳媒更為關注周五發生的暴力襲擊,例如美國《時代》周刊稱,那是一場暴民(mob)攻擊;《華盛頓郵報》更說,這是過去一周香港示威浪潮中最暴力醜陋的一幕。對此,特區政府不可能採取掩耳盜鈴的態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上周說,中方注意到個別國家對香港佔中示威的表態,但「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希望有關國家謹言慎行,不以任何方式介入香港內部事務,不以任何方式支持佔中等非法活動,不發出任何錯誤信號」。然而,反對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利用香港問題作為政治籌碼,不代表國際社會不能表達善意關心,例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透過發言人表示,他明白佔中是香港內部事務,但仍促請各方透過和平方式化解分歧、守護民主原則。各界有理由相信,潘基文的關注,背後並沒包藏禍心。
自香港佔領示威爆發以來,美英等國政府都曾發表評論,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三會見中國外長王毅時,表達美國密切關注香港佔中情勢發展,希望雙方能夠和平解決分歧。至於國務卿克里與王毅談到香港時,表示美國支持香港根據《基本法》進行普選,並相信香港社會應享有最大可能的自治,希望香港示威者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能得到尊重。
雖然王毅回應時強調香港屬於中國,各國都要尊重中國主權,但值得注意的是,美方的態度,尚未至於惹來中方公開抨擊是干涉主權說三道四。至於英國外交部上周就香港發表的聲明,措辭就更為溫和,僅是呼籲各方對話、港人應在法律範疇內行使包括示威在內的權利和自由,而走向普選正是確保這些權利和自由的最佳保證。
港人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渴望得到國際社會關注,本身無可厚非,然而與此同時,香港市民也不需要那些「好心做壞事」甚或企圖渾水摸魚的「關心」,因為這只會引發北京與香港市民之間更多不必要的猜疑,妨礙港人爭取民主。
外國假關心政治抽水
徒添港民主絆腳石
例如作為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政治盟友的並肩黨眾議員貝約(Walden Bello)等人,上周在馬卡蒂中國駐菲大使館外示威,高喊「香港加油」及「和平」等口號,又說關注「解放軍會否鎮壓港人」,表面上要與港人站在同一陣線,然而一些觀察家指出,他們不過是搭佔中運動便車,趁機在南海問題上宣揚「中國威脅論」。
另外,英國副首相克萊格高調宣布要緊急傳召中國大使,表達他對中方處理香港問題的「不滿和憂慮」,徒然只會刺激北京的外交神經,對港人爭取民主產生更多誤解。事實上,包括關信基、陳祖為和黃洪等多位本港學者,日前聯署聲明,指出目前香港的佔領示威運動被外國傳媒形容為「雨傘革命」並不準確,因為這次是由學生推動的爭取民主社會運動,只求制度建設,並無推翻政權之意,稱呼它為「雨傘革命」,容易引來中央誤解,聯想起「顏色革命」。
2000年至2005年間先後於塞爾維亞和前蘇聯地區格魯吉亞、烏克蘭及吉爾吉斯爆發的顏色革命,最後都以藉着群眾運動實現政權更替告終,當中不少證據都顯示,美國等外國勢力有積極介入,協助組織動員培訓;相比之下,當前並沒有強而有力證據證明香港的示威運動是一場由西方推波助瀾、暗中支持的顏色革命。而這場運動中民眾高度自發參與的特點,似乎也與顏色革命的高度組織化動員有別。無怪乎黃洪等學者認為,西方傳媒冠以「雨傘革命」的稱謂,只會給港人幫倒忙,取名「雨傘運動」相信更為合適,可避免令中央過慮。
在香港爭取建立民主制度上,國際社會的善意關注,香港市民當然樂意歡迎;至於那些動機不純、旨在抽水的假情假意假關心,就讓香港人禮貌地回贈一句﹕「多謝關心,請勿礙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暴民衝擊港法治形象
政府不能掩耳盜鈴
對於香港今次史無前例的大型群眾運動,國際主流傳媒連日作出大篇幅報道,無論是美國CNN、英國BBC等媒體,都稱這是世上最有禮貌整潔的示威。今次佔領運動,無疑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多數香港人都是文明理性的。然而,正是因為示威者的守禮有序,導致國際傳媒更為關注周五發生的暴力襲擊,例如美國《時代》周刊稱,那是一場暴民(mob)攻擊;《華盛頓郵報》更說,這是過去一周香港示威浪潮中最暴力醜陋的一幕。對此,特區政府不可能採取掩耳盜鈴的態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上周說,中方注意到個別國家對香港佔中示威的表態,但「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希望有關國家謹言慎行,不以任何方式介入香港內部事務,不以任何方式支持佔中等非法活動,不發出任何錯誤信號」。然而,反對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利用香港問題作為政治籌碼,不代表國際社會不能表達善意關心,例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透過發言人表示,他明白佔中是香港內部事務,但仍促請各方透過和平方式化解分歧、守護民主原則。各界有理由相信,潘基文的關注,背後並沒包藏禍心。
自香港佔領示威爆發以來,美英等國政府都曾發表評論,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三會見中國外長王毅時,表達美國密切關注香港佔中情勢發展,希望雙方能夠和平解決分歧。至於國務卿克里與王毅談到香港時,表示美國支持香港根據《基本法》進行普選,並相信香港社會應享有最大可能的自治,希望香港示威者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能得到尊重。
雖然王毅回應時強調香港屬於中國,各國都要尊重中國主權,但值得注意的是,美方的態度,尚未至於惹來中方公開抨擊是干涉主權說三道四。至於英國外交部上周就香港發表的聲明,措辭就更為溫和,僅是呼籲各方對話、港人應在法律範疇內行使包括示威在內的權利和自由,而走向普選正是確保這些權利和自由的最佳保證。
港人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渴望得到國際社會關注,本身無可厚非,然而與此同時,香港市民也不需要那些「好心做壞事」甚或企圖渾水摸魚的「關心」,因為這只會引發北京與香港市民之間更多不必要的猜疑,妨礙港人爭取民主。
外國假關心政治抽水
徒添港民主絆腳石
例如作為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政治盟友的並肩黨眾議員貝約(Walden Bello)等人,上周在馬卡蒂中國駐菲大使館外示威,高喊「香港加油」及「和平」等口號,又說關注「解放軍會否鎮壓港人」,表面上要與港人站在同一陣線,然而一些觀察家指出,他們不過是搭佔中運動便車,趁機在南海問題上宣揚「中國威脅論」。
另外,英國副首相克萊格高調宣布要緊急傳召中國大使,表達他對中方處理香港問題的「不滿和憂慮」,徒然只會刺激北京的外交神經,對港人爭取民主產生更多誤解。事實上,包括關信基、陳祖為和黃洪等多位本港學者,日前聯署聲明,指出目前香港的佔領示威運動被外國傳媒形容為「雨傘革命」並不準確,因為這次是由學生推動的爭取民主社會運動,只求制度建設,並無推翻政權之意,稱呼它為「雨傘革命」,容易引來中央誤解,聯想起「顏色革命」。
2000年至2005年間先後於塞爾維亞和前蘇聯地區格魯吉亞、烏克蘭及吉爾吉斯爆發的顏色革命,最後都以藉着群眾運動實現政權更替告終,當中不少證據都顯示,美國等外國勢力有積極介入,協助組織動員培訓;相比之下,當前並沒有強而有力證據證明香港的示威運動是一場由西方推波助瀾、暗中支持的顏色革命。而這場運動中民眾高度自發參與的特點,似乎也與顏色革命的高度組織化動員有別。無怪乎黃洪等學者認為,西方傳媒冠以「雨傘革命」的稱謂,只會給港人幫倒忙,取名「雨傘運動」相信更為合適,可避免令中央過慮。
在香港爭取建立民主制度上,國際社會的善意關注,香港市民當然樂意歡迎;至於那些動機不純、旨在抽水的假情假意假關心,就讓香港人禮貌地回贈一句﹕「多謝關心,請勿礙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