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八九:一念之差,九零:一念之仁
近日,很多人都拿今次由學生罷課和「佔領中環」所引發這場「遍地開花」的「全民佔領運動」,與中國大陸的八九民運比較,但我更希望當權者,能夠比較八九與九零兩次同在神州大地所發生的學運,從中汲取教訓。
◆八九,學生佔據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而九零,學生佔據的是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也就是著名的野百合學運;
◆更重要的是,八九,當權者一念之差,鎮壓了學運,造成一道重大的民族傷口,25年後的今天,仍然未能癒合;相反,九零,卻因為當權者一念之仁,與學生良性互動,學生最終撤離廣場,台灣進行民主化改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圍堵而非疏導民意洪水最終導致決堤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次群眾如此大規模自發上街,除了是公民意識的覺醒之外,也是過去幾年來,梁振英政府做了太多錯事,市民忍了又忍,結果「谷谷埋埋」,最後來一次大爆發。
過去10年,我寫了一次又一次,說古代鯀以「圍堵法」治水,相反,其兒子禹卻以「疏導法」治水,結果前者失敗,後者卻成功。其實,民意也何嘗不是如此,只可「疏導」,不可「圍堵」,否則民意總有決堤、崩圍的一天,到時便一發不可收拾。
試看梁振英政府,僭建、官員利益衝突等醜聞且不說,我們且看看他是如何把民意如洪水般愈蓄愈高,導致如今天般江河決堤。
就拿今次「佔領運動」的起點,學生重奪公民廣場一役為例,試問,如果政府當日不是在全無預告,更在無商無量的情况下,便鬼鬼祟祟突然宣布關閉公民廣場,這個由反國教科運動開始奠定的群眾社運聖地,那麼還會有如今學生要求奪回廣場的一幕嗎﹖不錯,短期來說,當時廣場是被政府奪走了,但長期來說,民憤卻被蓄積起來,最終山洪暴發。
再舉一例,周日就是因為政府封鎖了金鐘海富中心通往政府總部的天橋,企圖阻止群眾到該處聲援,以孤立佔中三子及學生,結果,源源不絕趕來的人群,在被警察堵塞苦無出路後,只得湧往干諾道中,成了第一道衝出馬路的缺口,最後如洪水的群眾淹沒了馬路,演變成「佔領金鐘」這一幕。
至於,周日黃昏,警方向和平聚集、手無寸鐵的群眾發射催淚彈,如何進一步激發民憤,讓一些原本仍抱觀望態度的人,亦憤而上街,這幾天媒體已報道了很多,在此不贅。
梁振英總以為「輕舟已過萬重山」
梁振英政府就是如此,一直一廂情願地以為,一件又一件,都只屬小事,只要讓輿論吵吵鬧鬧一會,自然慢慢平息,公民廣場如此,拒絕港視發牌如此,僭建和官員利益衝突醜聞也一樣如此,以為只要拖至明天便「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家能奈他一個如何?反正群眾和輿論總是善忘的。結果,原來人民並沒有忘記,只不過是一件累積一件,最後新仇舊恨,一次過來個大爆發。
過去,很多香港人對董建華是「不喜歡」,對曾蔭權是則「藐視」和「不屑」,但今天,對梁振英則是「痛恨」得「咬牙切齒」。只要你到過「佔領」的現場,就完全可以領會到。
事實上,如果大家翻查歷史,不難發現,港人對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情緒,是始於2012年初,那正是梁振英與唐英年的選戰進入高峰,中央尤其是中聯辦出重手硬挺梁的時候,到了梁上台兩年多,因為種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更令這種撕裂愈來愈嚴重。
讓梁振英下台以解開死結
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開民情的死結,要求梁振英下台,是一個十分合理的要求,否則的話,傷口實在無法癒合。
尤其是,今次「佔領運動」的一大特點,就是上街佔領馬路的群眾,大多屬自發性質,他們都不受「佔中三子」、學聯、學民思潮的指揮。像周一凌晨,筆者在金鐘現場,當時謠言滿天飛,有說午夜後警方將會發射橡膠子彈,有說梁振英會宣布宵禁,因此學聯及佔中三子都公開呼籲群眾撤離,但群眾都沒有理會。因此,除非政府作出一個很大的讓步,否則根本難以打動街上的群眾,就算你說服得了「佔中三子」都沒有用。所以要梁振英下台,實在是一個十分合理的解套方案,小修小補如「把第二階段政改諮詢延期」,根本無濟於事。
不要造成一道永遠的傷口
不錯,中央若要一心「企硬」,甚至來個「硬碰硬」,它手上籌碼和手段實在多的是,但他們動念之前,請記起前述「堵塞」和「疏導」洪水的故事,更要從台灣當年的「二二八」事件中汲取教訓,一旦釀成流血鎮壓,那是一代人、半個世紀,也無法讓事件丟淡的,只會造成一道永遠的傷口。我也相信,鄧小平對當年的六四事件,事後亦不無悔意。
過去兩年,我目睹過原本的溫和民主派,如何一個又一個走了過去,成了北京的對立面,例如由支持溝通和對話,變成支持「佔中」和「罷課」。今天香港弄到如斯田地,不單是梁振英,北京的強硬路線實在要負上很大責任。但事已至此,我只能借自己在《明報》這個小小的專欄,向北京道出如今我能作出的最後忠告。
我希望,北京今次也能夠像九零年海峽彼岸一樣,一念之仁。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近日,很多人都拿今次由學生罷課和「佔領中環」所引發這場「遍地開花」的「全民佔領運動」,與中國大陸的八九民運比較,但我更希望當權者,能夠比較八九與九零兩次同在神州大地所發生的學運,從中汲取教訓。
◆八九,學生佔據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而九零,學生佔據的是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也就是著名的野百合學運;
◆更重要的是,八九,當權者一念之差,鎮壓了學運,造成一道重大的民族傷口,25年後的今天,仍然未能癒合;相反,九零,卻因為當權者一念之仁,與學生良性互動,學生最終撤離廣場,台灣進行民主化改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圍堵而非疏導民意洪水最終導致決堤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次群眾如此大規模自發上街,除了是公民意識的覺醒之外,也是過去幾年來,梁振英政府做了太多錯事,市民忍了又忍,結果「谷谷埋埋」,最後來一次大爆發。
過去10年,我寫了一次又一次,說古代鯀以「圍堵法」治水,相反,其兒子禹卻以「疏導法」治水,結果前者失敗,後者卻成功。其實,民意也何嘗不是如此,只可「疏導」,不可「圍堵」,否則民意總有決堤、崩圍的一天,到時便一發不可收拾。
試看梁振英政府,僭建、官員利益衝突等醜聞且不說,我們且看看他是如何把民意如洪水般愈蓄愈高,導致如今天般江河決堤。
就拿今次「佔領運動」的起點,學生重奪公民廣場一役為例,試問,如果政府當日不是在全無預告,更在無商無量的情况下,便鬼鬼祟祟突然宣布關閉公民廣場,這個由反國教科運動開始奠定的群眾社運聖地,那麼還會有如今學生要求奪回廣場的一幕嗎﹖不錯,短期來說,當時廣場是被政府奪走了,但長期來說,民憤卻被蓄積起來,最終山洪暴發。
再舉一例,周日就是因為政府封鎖了金鐘海富中心通往政府總部的天橋,企圖阻止群眾到該處聲援,以孤立佔中三子及學生,結果,源源不絕趕來的人群,在被警察堵塞苦無出路後,只得湧往干諾道中,成了第一道衝出馬路的缺口,最後如洪水的群眾淹沒了馬路,演變成「佔領金鐘」這一幕。
至於,周日黃昏,警方向和平聚集、手無寸鐵的群眾發射催淚彈,如何進一步激發民憤,讓一些原本仍抱觀望態度的人,亦憤而上街,這幾天媒體已報道了很多,在此不贅。
梁振英總以為「輕舟已過萬重山」
梁振英政府就是如此,一直一廂情願地以為,一件又一件,都只屬小事,只要讓輿論吵吵鬧鬧一會,自然慢慢平息,公民廣場如此,拒絕港視發牌如此,僭建和官員利益衝突醜聞也一樣如此,以為只要拖至明天便「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家能奈他一個如何?反正群眾和輿論總是善忘的。結果,原來人民並沒有忘記,只不過是一件累積一件,最後新仇舊恨,一次過來個大爆發。
過去,很多香港人對董建華是「不喜歡」,對曾蔭權是則「藐視」和「不屑」,但今天,對梁振英則是「痛恨」得「咬牙切齒」。只要你到過「佔領」的現場,就完全可以領會到。
事實上,如果大家翻查歷史,不難發現,港人對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情緒,是始於2012年初,那正是梁振英與唐英年的選戰進入高峰,中央尤其是中聯辦出重手硬挺梁的時候,到了梁上台兩年多,因為種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更令這種撕裂愈來愈嚴重。
讓梁振英下台以解開死結
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開民情的死結,要求梁振英下台,是一個十分合理的要求,否則的話,傷口實在無法癒合。
尤其是,今次「佔領運動」的一大特點,就是上街佔領馬路的群眾,大多屬自發性質,他們都不受「佔中三子」、學聯、學民思潮的指揮。像周一凌晨,筆者在金鐘現場,當時謠言滿天飛,有說午夜後警方將會發射橡膠子彈,有說梁振英會宣布宵禁,因此學聯及佔中三子都公開呼籲群眾撤離,但群眾都沒有理會。因此,除非政府作出一個很大的讓步,否則根本難以打動街上的群眾,就算你說服得了「佔中三子」都沒有用。所以要梁振英下台,實在是一個十分合理的解套方案,小修小補如「把第二階段政改諮詢延期」,根本無濟於事。
不要造成一道永遠的傷口
不錯,中央若要一心「企硬」,甚至來個「硬碰硬」,它手上籌碼和手段實在多的是,但他們動念之前,請記起前述「堵塞」和「疏導」洪水的故事,更要從台灣當年的「二二八」事件中汲取教訓,一旦釀成流血鎮壓,那是一代人、半個世紀,也無法讓事件丟淡的,只會造成一道永遠的傷口。我也相信,鄧小平對當年的六四事件,事後亦不無悔意。
過去兩年,我目睹過原本的溫和民主派,如何一個又一個走了過去,成了北京的對立面,例如由支持溝通和對話,變成支持「佔中」和「罷課」。今天香港弄到如斯田地,不單是梁振英,北京的強硬路線實在要負上很大責任。但事已至此,我只能借自己在《明報》這個小小的專欄,向北京道出如今我能作出的最後忠告。
我希望,北京今次也能夠像九零年海峽彼岸一樣,一念之仁。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