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10月,「滬港通」漸行漸近,境外投資者相當期待,但台資券商元大寶來上海研究部代表施汶秉卻認為,滬港通只是中央多項改革的一隻棋子,搞旺A股市場,隨之而來的便是國企改革、城鎮化及多項金融改革。「A股股民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A股持續上升,可惜港股投資者仍只沉醉於短暫的經濟數據中。」
受中國經濟數據不佳影響,加上佔中啟動,恒指在9月3日後至今已累跌2385點,幾乎把滬港通的升幅全部蒸發。但A股持續創出年半新高,自4月10日以來已累升12.3%。
在上海工作超過15年的施汶秉認為,過去幾個月港股上升是炒作滬港通及中國經濟數據好轉,與A股炒作的是兩回事。他指出,滬港通只是一種手段,開放股票市場,方便國企融資或吸引外資買國企股,從而充實國有資產,對未來城鎮化以致各項改革都有幫助。他認為很多A股股民都已具備這種想法,故上證綜指9月份兩度跌破2300點都能回升,而A股開戶數目亦急速上升。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數據,上周新增A股帳戶達到21.9萬,再創兩年半新高。每周參與的A股帳戶數,自7月以來持續在1000萬戶以上,上周達到1552萬戶。
內地投資者更懂捕捉國企改革升幅
因此,施汶秉認為,在滬港通初期,國企改革是必買的概念。「香港投資者可能只認識石油公司的改革,但其實在軍工、鐵路等板塊都有改革。」他表示,內地10大軍工集團只有30%的資產上市,未來會不斷透過注資方式上市,無論是航空、船泊、兵工裝備等,儘管股價已上升不少,潛在升幅仍然巨大。
他指出,內地投資者是羊群心理,沒有價值投資的概念,雖然並非成熟市場應有態度,卻往往能捕捉國企改革的升幅。施汶秉以儀征化纖(1033)為例,該股今年5月底停牌前一個月,其A股累升16.8%,但H股只累升2.3%。及後該股於上月復牌,宣布母公司注入資產,股價大升。「以價值投資的角度看,當時沒理由買進這隻股票,但A股投資者就是有憧憬,會跟風,才能捕捉升幅。」他坦言,A股市場是高風險高回報,而海外投資者若要不改變風格,將難以適應當地市場。
(滬港通訪問)
明報記者 廖毅然
受中國經濟數據不佳影響,加上佔中啟動,恒指在9月3日後至今已累跌2385點,幾乎把滬港通的升幅全部蒸發。但A股持續創出年半新高,自4月10日以來已累升12.3%。
在上海工作超過15年的施汶秉認為,過去幾個月港股上升是炒作滬港通及中國經濟數據好轉,與A股炒作的是兩回事。他指出,滬港通只是一種手段,開放股票市場,方便國企融資或吸引外資買國企股,從而充實國有資產,對未來城鎮化以致各項改革都有幫助。他認為很多A股股民都已具備這種想法,故上證綜指9月份兩度跌破2300點都能回升,而A股開戶數目亦急速上升。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數據,上周新增A股帳戶達到21.9萬,再創兩年半新高。每周參與的A股帳戶數,自7月以來持續在1000萬戶以上,上周達到1552萬戶。
內地投資者更懂捕捉國企改革升幅
因此,施汶秉認為,在滬港通初期,國企改革是必買的概念。「香港投資者可能只認識石油公司的改革,但其實在軍工、鐵路等板塊都有改革。」他表示,內地10大軍工集團只有30%的資產上市,未來會不斷透過注資方式上市,無論是航空、船泊、兵工裝備等,儘管股價已上升不少,潛在升幅仍然巨大。
他指出,內地投資者是羊群心理,沒有價值投資的概念,雖然並非成熟市場應有態度,卻往往能捕捉國企改革的升幅。施汶秉以儀征化纖(1033)為例,該股今年5月底停牌前一個月,其A股累升16.8%,但H股只累升2.3%。及後該股於上月復牌,宣布母公司注入資產,股價大升。「以價值投資的角度看,當時沒理由買進這隻股票,但A股投資者就是有憧憬,會跟風,才能捕捉升幅。」他坦言,A股市場是高風險高回報,而海外投資者若要不改變風格,將難以適應當地市場。
(滬港通訪問)
明報記者 廖毅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