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月球表面的一瑰巨大黑斑塊酷似人臉,帶來各式各樣的傳說,天文學家以前普遍以為這張「人臉」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但最新研究指它可能源於月球早期的火山爆發。
邊緣非圓形 排除小行星撞擊
「人臉」位於一個直徑約3000公里的盆地,天文學家曾認為這裏是一片海洋,因此稱它為「風暴洋」。研究人員周三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美國「聖杯」探測器2012年的觀測數據,繪製了「人臉」的高清圖,發現其邊緣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圓形,而是呈多邊形,這說明「人臉」並非小行星撞擊的產物。
研究團隊提出新解釋:月球形成並冷卻之後一段時間,即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有大量高溫岩漿從內向外擴張,岩漿與月球表面的溫差導致表面出現許多裂縫,從這些裂縫噴出的岩漿在「風暴洋」地區冷卻後,便形成奇特的「人臉」形狀。研究人員根據「聖杯」獲得的引力數據構建模擬模型,結果支持最新解釋。
「聖杯」首席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朱伯(Maria Zuber)表示,目前仍未能解釋為何月球早期有高溫岩漿向外擴張,也許是因為月球深處的元素在放射性衰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也許是大型小行星撞擊引發這種噴發。
新華社/nature.com
邊緣非圓形 排除小行星撞擊
「人臉」位於一個直徑約3000公里的盆地,天文學家曾認為這裏是一片海洋,因此稱它為「風暴洋」。研究人員周三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美國「聖杯」探測器2012年的觀測數據,繪製了「人臉」的高清圖,發現其邊緣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圓形,而是呈多邊形,這說明「人臉」並非小行星撞擊的產物。
研究團隊提出新解釋:月球形成並冷卻之後一段時間,即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有大量高溫岩漿從內向外擴張,岩漿與月球表面的溫差導致表面出現許多裂縫,從這些裂縫噴出的岩漿在「風暴洋」地區冷卻後,便形成奇特的「人臉」形狀。研究人員根據「聖杯」獲得的引力數據構建模擬模型,結果支持最新解釋。
「聖杯」首席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朱伯(Maria Zuber)表示,目前仍未能解釋為何月球早期有高溫岩漿向外擴張,也許是因為月球深處的元素在放射性衰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也許是大型小行星撞擊引發這種噴發。
新華社/nature.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