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有辦法﹕走出校園 執剩菜學惜食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30日 06:35
2014年09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環保署2012年的統計,本港每日都市固體廚餘總量約為3300公噸。我們都知道食物被浪費的同時,有人卻正在捱餓,為什麼我們還是無法改變浪費的生活習慣?也許是欠了一點親身體驗的感悟。


環保風捲入校園多時,但要學生「惜」食,只有「數據」及「提醒」,紙上談兵並不足夠。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一向注重環保教育,學生早前更走出校園,到街市回收剩菜,看着外觀端好的蔬菜被棄掉,她們大感可惜,齊說要做個「惜」食孩子!


為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的課程與活動均有加入環保元素,但為了令學生們有更設身處地的感受,該校38名小五及小六學生早前參加了由「The East」及「食德好」合辦的惜食之旅,到大埔大元街市回收剩菜,並以廚餘製作酵素清潔劑,藉此提高她們珍惜食物的意識。


完好蔬菜慘變剩菜

街市的剩菜是從哪裏來的呢?除了入夜後檔攤賣不完的貨品外,為了提高價格,菜販會挑出較新鮮、外觀較好的蔬菜售賣,剩下較霉爛的都會丟掉;不過所謂的「霉爛」,並非想像中差勁。同學們帶着手推車及膠籃來到街市,看到剩菜時都感到有點疑惑,因為蔬菜看上去依然翠綠,跟攤檔販賣的沒有太大分別。縱然不解為何這些蔬菜會淪為剩菜,她們還是把一箱箱蔬菜放入膠籃,烈日當空下,將剩菜運回活動中心,在途中,她們都在討論剩菜的坎坷命運,就這樣一個中午,已經回收了差不多10箱「壞掉」的蔬菜,還未計晚上賣不完的貨品呢!


廚餘製清潔劑 過程簡單

另一邊廂,學生以廚餘製作酵素清潔劑(圖C),將變壞木瓜去皮去核切粒,放入膠樽,加入水及黃糖,讓其發酵3個月,其間每天扭開樽蓋釋放樽內氣體,之後便可發揮洗碗、去油污等效能,製作步驟雖然簡單,但可令剩食再生,而且清潔劑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德育及公民教育負責老師羅梁桂芬看到她們做得頭頭是道,想到可以讓她們回校「開檔」教授其他學生,宣傳惜食文化。


向同學分享經驗 實踐「惜食」

活動當然不是就此結束,這班女生之後要向全校分享是次體驗,當中部分是「至營小特工」,她們負責於午飯時間督促同學不要吃剩飯菜,相信經過這次體驗,她們一定更懂得惜食的意義。羅老師稱,學校一直有舉辦不同的環保活動,例如舉辦講座;以及推行獎勵計劃,鼓勵學生以不浪費食物去換取小禮物等;但她指出,「內容比較單向灌輸知識,學生們未必透徹明白珍惜食物背後的意義」,她期望透過今次實地體驗,學生們會明白食物遭浪費是十分可惜的,亦會引伸很多環境問題,例如堆填區爆滿,從而令他們不止跟從知識或指令去珍惜食物,而是真心地實踐。


文﹕鍾家寶

圖﹕陳淑安、相關機構提供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