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考評局就每個單元擬題 是通識課程的核心精神嗎?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30日 06:35
2014年09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拜讀9月25日 貴報刊載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委員會前主席陳岡先生對通識科擬題的質疑,筆者既有參與相關評卷工作,也想就此表達一些淺見:

一、通識從未以單元劃分擬題,擬題只跟從課程評估指引

陳岡先生指出以課程文件內的探究題目數量得出通識科試卷側重政治議題的結論,此明顯並非事實,甚至犯了以單元、主題、或探討問題為本位來看教學與評估的毛病。眾所周知,任何公開試題目均不只涉及一個單元,例如2014年卷一第一題既有社會政治參與,亦有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青少年參與社會事務範疇,亦有提及今日香港單元的生活素質,以及身分和身分認同。此外考評局提供參考的圖片亦呈二元,既有支持政府的遊行,亦有反對者的遊行,在如此持平的前設下要求考生評估這些活動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有何影響,或是評估這些活動能否提升生活素質,課程文件中明確說明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環境同為衡量生活素質的角度,題目也有持平地要求考生指出政府管治的兩項困難。筆者冷眼旁觀這條題目涉及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也有觸及今日香港,絕不見得只側重政治,况且課程文件中並沒有「政治」這單元和主題,所謂「偏重政治」,可能是對課程的主觀詮釋。


再以2013年有關立法會「拉布」一條為例,同樣題目絕對容許考生就拉布的正反影響和有否浪費公帑作答,這題目也涉及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評卷員給予答案的分數高下只取決於考生提出的理據和解說是否合理,答案從未見政治篩選(每年均有不同高分答卷示例證明此點,可參考考評局相關網頁),考生也毋須揣測閱卷員的改卷意向而投其所好。上述正說明了通識科評卷公平公正的客觀事實,否則以卷一必答題每年動輒有超過500位閱卷員參與雙評的工作,如果有任何不合理安排,恐怕考評局早被詬病為不專業。就此題而言,近年中港矛盾也是社會活生生出現的問題,姑勿論其出現原因和正反影響,就此命題讓考生作持平多角度討論又何罪之有?再者,擬題員按理只須依從課程及評估指引作跨單元擬題已是盡忠職守,如果陳岡先生認為這部分毋須考核,大可啟動或要求課程發展處或教育局改動本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只要社會眾多持份者,特別是前線通識教師絕大部分同意這改動的話,中期檢討便可實施,也用不着懷有不同目的的人為考評局或擬題人員扣帽子了。


二、聘請閱卷員從未有政治篩選,有既定程序招聘

陳岡先生一定明白通識考卷答案必須經過雙評,而任何科目閱卷員的招聘一定要按既有程序進行,包括計算分數,考慮前線通識教師的任教年資、有否評卷(包括以前的高補試卷)經驗,出席評卷員會議的考勤紀錄和該年評卷表現等作一整全考慮。一如過去,閱卷員如果在評核試卷表現有偏差,例如在核卷和控制卷中與之前大家一致同意的水平有嚴重偏離,自然要降級再受訓練。筆者個人相信真理是愈辯愈明,從未聽聞有陳岡先生所言因有前線通識教師批評考評局而不獲續聘為閱卷員之事,反而有少數通識教師因已為出版社撰寫課本,因為利益衝突而不能再續任閱卷員就倒是事實。


三、關心社會國家發展是天經地義,不必作太多政治扣連

陳岡先生又說現時需要從制度上堵塞政治落差,又說「若考評局若不從制度上堵塞這個試卷不配合課程的政治性落差,令通識科的教學因要配合試卷設計而過度側重政治議題(甚至如2013年卷一的政治題,被不少行內人士認為在題目和評卷指引設計方面有偏向泛民立場之嫌),或令教育界以外人士誤會通識科是泛民力量影響中學生的平台,通識科教師所受的壓力將有增無減」。以陳岡先生此邏輯推論,難道這非制度化要求又不會變成另類壓力,影響擬題員委員的專業和自主?這和嘗試要求考評局公開負責擬題和審題的建制議員又有何分別?陳岡先生這突兀舉措,倒令我再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制度化和專業?如何才算是專業自主?面對外在壓力時,擬卷委員的專業如何持守?


香港是多元社會,傳媒報道有側重或偏差是不爭事實,因此每年通識科試卷總成為媒體追訪對象。既有邀請才子試答,也有傳媒詢問考生是否喜歡某題的擬題方式,在傳媒報道後社會大眾可能對該題目的感受和印象有別,絕對可以理解。但以陳岡先生多年在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曾擔任本科總課程發展主任的工作,了解這情况而仍然作出此不盡不實的批評,倒令筆者感到意外。筆者想強調通識科整個擬題和評卷過程一定要回歸專業,按制度行事。我想請教陳岡先生,如何能合理論斷某一科目的擬題已經大幅偏離課程評估指引?是否要做民意調查,問問前線所有通識教師本年的擬題有問題?筆者認為每個人對課程評估指引的理解和解讀當年的公開試題目也可以是見仁見智,但如果陳岡先生仍支持擬題要審視,但又建基於主觀感覺是通識科公開試題目偏重政治,請問這行動會否變成是另類壓力?或已經從另一角度影響審題委員會以行之有效的專業守則和制度擬題。


香港社會從來也是多元共存,和平理性討論和探索求真也是通識的核心價值,筆者過去曾和陳岡先生在不同委員會合作,但這次來函也是為了澄清一些對通識擬題和評卷的基本看法分歧而討論,期望各位可以繼續和而不同為通識科作理性分析。否則,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這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會否終有一天突然被消失也是未知數。或者我們想,如果日後通識科每年全數6題也是和社會政治參與、身分和身分認同、中國事務全然無關(連有關中國的全球化議題也要避開,以避開被扣政治帽子),所有題目只環繞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衛生和本地的個人成長擬題,這會否是教育局、社會人士、前線通識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願望?


回歸專業,如果要擬題要完全不問及社會政治參與,就更必須絕對尊重機制,從改動課程及評估指引開始。除非課程及評估指引完全刪除有關探究問題,否則考評局按此文件議題是其來有自,完全合法、合情和合理。


作者是前線通識科教師(有參與公開試評卷工作)及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