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九月尾影市青黃不接,開映新片甚少,要到下星期十月一日「國慶」和重陽節假期,才有較多選擇。香港十月向來是政治敏感之月,改朝換代之前還有十一和雙十兩個「國慶」打對台,國共兩派曾經鬥得十分火爆激烈,現在也有「佔中」風雲大受各方注意,會不會影響戲院生意呢?但相信「片照映,戲照看」。下周重頭戲之一是許鞍華新作《黃金時代》,描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飄零經歷,她生於東北,卅一歲死於香港,飽嘗戰禍和情場波折。此片毫不譁眾取寵,是難得的亂世文藝作品。
李香蘭電影專題回顧
從《黃金時代》想起不久前在日本逝世的傳奇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1920-2014),同樣生於中國東北,比蕭紅(1911-1942)年輕九歲而長命得多。1992年第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曾舉行李香蘭電影專題回顧,放映了日本侵華時期她主演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劇情片《支那之夜》、《沙鴛之鐘》、《我的夜鶯》(又名:哈爾濱歌女),以及戰後她回歸日本演出的《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吉村公三郎導演)、《黎明的脫走》(谷口千古導演)、《醜聞》(黑澤明導演),還有東寶與邵氏合拍的《白夫人之妖戀》(又名:白蛇傳。豐田四郎導演)。
廿二年前那次回顧機會難逢,其中《支那之夜》最有政治敏感性,抗戰勝利後李香蘭因而被指為漢奸賣國賊,直至證實她是日本人才脫罪。《支那之夜》主題曲傳誦至今,是很微妙的「經典金曲」。至於1943年在台灣拍攝的《沙鴛之鐘》(又名:蠻女情花。清水宏導演),李香蘭飾演高山族姑娘,片中主題曲也流行甚久,後來被台灣改為《月光小夜曲》,八十年代變成盧國沾填詞、薰妮主唱的粵語流行曲《每當變幻時》,很多港人熟悉,但未必知道那段曲折來歷。
這些舊片、舊歌和涉及的歷史演變值得重溫,香港稍後會不會安排李香蘭紀念放映節目呢?而李香蘭由「疑似漢奸」又變成受到北京歡迎的中日友好促進者,可見政治氣候比天氣更多變,正是「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
《怪誕小箱俠》畫面精巧
電影世界亦隨時光而變幻多端,例如妖魔鬼怪現已紛紛獲得平反,經常由反派變為正派,在合家歡童語卡通片中尤其顯著,像《史力加》、《怪獸公司》、《怪獸大學》等都賣座鼎盛。今期新映美國3D動畫《怪誕小箱俠》(The Boxtrolls)亦不例外,刻劃專門在黑夜街頭巷尾悄悄出動的「紙盒妖怪」一族,醜醜怪怪,被人類當作大奸大惡的恐怖邪魔,其實牠們很純良,只是撿拾人們拋棄的垃圾,廢物利用。片中辣手無情的「滅妖人」才是真正惡毒大壞疍。
《怪誕小箱俠》的電腦化繪製水準甚高,畫面精巧,富於歐洲舊式小城風味。主角是紙盒妖怪們收養的人類男孩,與市長的反斗小女兒結上奇緣,跟滅妖人展開大鬥法,相當生動有趣。不過,全片大搞醜怪辣撻,又愛玩怪味芝士,奇醜的滅妖大壞蛋品嘗芝士還弄到面腫唇脹,很核突。聯合導演Graham Annable和Anthony Stacchi屬於醜臭派高手,不適宜唯美派觀眾。幸而此片沒有很黑色的變態狂暴,男童女童主角正常可愛,最後還激發了紙盒妖怪們反抗暴政,不再逆來順受做奴隸。
《叛諜裁判》劇情公式單薄
另一美國新片是丹素華盛頓主演的《叛諜裁判》(The Equalizer),描述退隱特工猛將做了波士頓勤奮勞工,夜間常在餐館讀小說,他遇到可憐小妓女嘉兒莫莉茲,拔刀相助,惡鬥俄國黑手黨和美國貪污警探。此片氣氛不錯,緩慢文靜中突發血腥殘殺,主角大開殺戒的招數很犀利。導演Antoine Fuqua拍過周潤發美國片《血仍未冷》和丹素華盛頓得奧斯卡影帝獎的《邊緣特訓》,愛撚鏡頭,可惜今次劇情公式兼單薄,主角又所向無敵,最後俄國大殺手無法抵擋,未能構成真正的高手對決。
說起來,導演東尼史葛與丹素華盛頓拍檔最多,合作過《紅潮風暴》、《鑣火》、《時凶感應》和火車驚險片《煞破天劫》等,往往劇情比較豐富緊湊。但東尼史葛兩年前自殺了。現在《叛諜裁判》的導技和演技都有可觀之處,然而劇本分量不足,整體成績未夠突出。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