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滬港通不能忽視的軟效果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25日 06:35
2014年09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本周有幸獲邀代表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參與由投資者教育中心聯同港交所合辦的「滬港通」投資者教育講座。是次活動的目的是讓香港的個人投資者有機會加深對滬港通相關機制的了解。活動以講座及答問形式進行,與會人士可以從中知道有關滬港通買賣A股與買賣港股的異同,A股市場的特色與風險、以及投資者應留意的滬港通規則,法例和投資者保障。相對於機構投資者,一般個人投資者比較少機會參與此類具規模、而內容相對比較全面和平衡的投資教育講座。


在簡介的過程中,發現與會者大多對滬港通抱樂觀的心態,從他們提問,已經可以看到他們能在短時間中明瞭滬港通的基本機制、以至跟他們習慣的港股交易的一些差異。


促使A股股民趨多元化

例如,為確保投資者在買賣A股時有足夠股票為賣盤完成交收,滬港通設立了前端監控制度,即投資者擬於T日賣出股票,可於T-1日轉入其經紀帳內或可要求其託管商於T日早上7:30之前向中央結算系統發出指令,將股份轉入投資者經紀帳戶,以便於7:45確認。雖然驟耳聽起來大家會覺得有點複雜,但這個安排只是為了跟隨內地A股市場的已有交易安排而設,當滬港通運行一段時間,相信大家亦會很快習慣。


整體安排上,滬港通給予投資者的印象,是一個為兩地投資者利用本身的交易及結算方法去參與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的機制,但如前文提及,滬港通除了提供了一個便利的交易渠道外,它還蘊含一個更深的意義——它是中國證券市場改革的重要的一步。


滬港通如何可以達至推動改革的作用呢?首先,在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上,統計指出個人投資者(散戶)佔A股市場多達80%,所以,通過滬港通引導而來的本地及國際投資者,將可以慢慢打破A股市場投資者一元的局面,所產生出來的投資偏好亦可以更多元化,有利長遠發展。


有助A股提升管治文化

而在上市公司層面上亦會出現變化,由於在股東名冊上將因滬港通的推出,而出現更多非內地背景的投資者,這幫投資者往往對公司治理,以至企業文化有更高的要求,因此A股整體上市企業的管治文化,將無可避免地因股東結構的改變而改善。


這些革動力正正就是兩地監管機構積極推出是次安排的一個關鍵原因。因此,滬港通的成功不應只着眼於額度的利用率,這些「軟」效果才是整體中國市場能重回國際市場估值的一個重要指標!


安保投資大中華區 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