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有Say﹕教育裏的情與義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23日 06:35
2014年09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暑假期間,有個舊生來電向我道別和道謝,她將飛往美國升讀大學,因恐怕控制不了情緒,故選擇在電話表達感激之情。


她是新移民,剛踏足香港印象很差,一上車,已被的士司機的態度嚇怕,更驚訝家居環境的狹窄,所住大廈十分殘舊,不是從電視看到的美麗,甚至比不上故鄉番禺城市的美麗,對香港的印象很差。


安頓後,母親帶她四處找學校,其中一間名叫鮮魚行的學校,她覺得很「搞笑」,心想怎會有這樣的校名,她覺得校舍很細,連操場也沒有,暗想怎樣上體育堂,這是她最喜愛的科目呢!

人生第一次獲校長接見

最後她還是選擇入讀這所校名奇怪的「鮮魚行學校」,因為這是她第一次獲得校長親自接見,並友善地交談,感受到被尊重。在內地的學校,一般情况下是很難見到校長的。她在內地讀書四年,從來未見過校長,也不知校長是誰。


她在內地的成績一向中上,但入讀初期,因不習慣英文和繁體字,故中英文默書都不及格,她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比不上同學。但老師的一席話改變了她,她記得當日老師拿着默書簿問她,是否「甘心」從此一世都拿這個成績,她含着淚說:不甘心!


得到校長和老師的開解和鼓勵後,從此她不再逃避,首先是克服個人心理障礙,方法是多看書,慢慢習慣看繁體字;多查字典,找出英文的意思。她明白近朱者赤的道理,所以主動與班內用功讀書的同學一起,令自己更加努力讀書,產生良性互動的結果。


她覺得學校對學生的獎勵方法最奏效,老師經常以貼紙和文具獎勵她的表現,這是內地沒有的;校長更慷慨,安排他們到迪士尼、海洋公園、挪亞方舟等主題公園參觀及往新加坡等不同地方作交流學習等等,用意除了作為獎勵外,也擴闊了他們的視野。令她最難忘的一次是在考試前,英文老師邀請她們到西貢燒烤,用意是希望她們用心考試,結果這次考試,大家的成績十分好。


畢業後,她獲母校無條件資助往美國中學交流學習一年,更獲母校免息借貸幫助她升讀大學,故特來電表達無限感激。她覺得學校栽培了她,對香港的觀感也改觀了。


教育可改變孩子一生

教育是令人尊敬的行業,很多老師為了孩子的學業,不惜犧牲個人的時間,甚至賠上金錢,目的只為栽培孩子成才,付出的心力,可能比親生父母還多,因知道教育可改變孩子的一生。


學校應是重「情」、重「義」的地方,與學生相處,若然無情,怎會用心引導學生?若然無義,更不會為學生設想。從這點點滴滴的瑣事,連繫着無限的「師生情」,且細水長流地愈見鞏固。


可是,現在的香港教育偏重「權和利」,輕「情」、薄「義」,怪不得社會的風氣漸漸變得「世情薄,人情惡」。誰之過?


(下期梁校長專欄10月28日刊登)

文﹕鮮魚行學校 校長梁紀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