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末隨樂施會到深水埗1個天台戶探訪,那個家庭有成員標叔和標嬸,2人都已到了退休年紀,另有1個正在念3年級的孫女。到了他們居住的天台屋,雖是大熱天,可幸當刻尚算通風,但其實那間暴露在烈日之下的天台屋,熱起上來會高達38、9度,那時他們就要走出門外乘涼。而我探訪那天只有32、3度,尚未至於汗流浹背。
吃飯時打開摺枱,我和他們共4個人圍着桌子坐就已佔滿了整間屋的空間,但環看屋內,居住環境尚未算最差。回想起我小時候都住過板間房,還記得那間房內只能放下1張大人牀和1張BB牀,後來有公屋可以上樓,生活才變得安定。
反觀現時的香港人生活其實分別都不大,就如標叔標嬸那樣,標叔已喪失了工作能力,只能在家打理家務,生活開支都靠標嬸以60多歲高齡當清潔工來維持,標嬸的薪金是每月5800元,單是交租已經要3千元,佔了超過一半,所以生活非常拮据。
回看我由出來社會工作到買了樓後,我又何嘗不是將大部分收入都用來供自己居住的單位?這個絕對是香港人面對的最大問題,無論掙到多少錢都是將大部分錢放在住屋開支上,於是要在生活其他方面去遷就。
又如標叔標嬸,他們在街市買來10元1筲箕的魚仔,亦即平常我們俗稱貓魚的魚,因那些魚大多是買來餵貓的,但他們就買來用鹽醃好曬乾變成鹹魚;菜方面就買些菜頭菜尾,烚熟後倒些乾蒜在上,那就做成兩味餸了。為何他們不把菜炒一炒弄得惹味一點?完全是因為要省油和省火爐錢,所以每1餐菜都是用烚的,更莫說出外吃飯了;而事實上,他們過去5年都未曾上過茶樓。
相信香港過去有很多要交租的人都是這樣,犧牲吃喝玩樂來交換安樂的居所,直到最近10年香港人開始有所改變,很多人長大後繼續和家人同住,或者索性租樓不買樓,寧願將錢拿來享受生活都不會儲錢付首期。
尤其女性更是着意要吃得好,所以貴價餐廳和特式小店越開越多,但並不是香港人生活變好了,而是樓價貴得叫人氣餒。現時樓價還繼續升,真不敢想像將來會變成怎樣。按照現時的趨勢,香港人的消費心態越來越重,因為沒了買樓的目標,也就沒了儲錢的欲望,只會追求眼前的歡愉,恐怕結果老來無依無靠,到時的生活才真的苦!
(逢星期二刊登)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