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夏:滬港通初期炒AH差價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22日 21:35
2014年09月22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滬港通還有約一個月便啟動,市場均如箭在弦,一批早已獲得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配額的機構投資者,原來早已無聲部署,密吸A股。華夏基金董事及投資經理賴子健透露,旗下基金早已在8月開始部署A股倉位,除了捕捉AH股差價收窄機會,陸續買入不少家電或汽車股。


賴子健指出,滬港通啟動後第一個出現的變化,便是AH股差價收窄。「兩地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不同,面對同一宗消息,會有不同的分析,導致同一家公司的A股及H股可能一升一跌。」他認為,滬港通令兩地投資者拉在一起,即使AH股股價不會變得百分百相同,H股的溢價仍會收窄。


自2002年內地推出QFII制度以來,賴子健在A股市場已有逾十年經驗,看盡兩地「文化差異」。「例如分析中國經濟數據,許多年前若數據表現差,海外投資者的情緒必定負面,但近幾年已學習內地投資者的分析方法,相信數據差代表中央會有政策支持。」


「給海外投資者額度只是一滴水」

中港兩地監管機構標榜,過往在QFII制度下,海外投資者扮演教育角色,讓內地投資者學習價值投資,賴子健卻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以一桶水比喻A股市場,這次滬港通給予海外投資者的3000億元人民幣總配額只是一滴水。「QFII制度行了12年,A股散戶的習慣依舊,市值愈大、透明度愈高的企業,他們愈不感興趣。」他認為,滬港通的推出能改善A股的氣氛,但要改變A股散戶的投資習慣,尚要一段時間。


看好內地零售股 估值低

因此,除了炒AH股差價,華夏基金近期在A股的部署,主要是跟從內地投資者喜好。他指出,白酒、醫藥(尤其是中成藥)、軍工、機器零部件等行業都是內地股民的愛股,况且是港股稀有板塊,海外投資者不妨考慮。他們部署最多的是零售股,「內地股民願意給予零售股較大的估值,我們便傾向買入家電、汽車或其他快速消費品。」他指出,部分零售企業業務有雙位數增長但估值只有單位數,同時他期望網購會完全改變行業生態。


(滬港通基金訪問)

明報記者 廖毅然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