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香港的新聞報道說前政務司長許仕仁如何窮奢極侈,另一方面看,也暴露了有些人花錢和賺錢的比例失衡,在這裏看到量入為出是很重要的概念。現在很多人都不肯作出適當的投資規劃,豪花固然不好,若只懂儲錢也不成,假設你在10年前已擁有1000萬元銀行存款,10年後的今天會變成1000萬多一點,但理應也不會開心,因為你的購買力已損折超過了一半。
港人對股價上落太敏感 只願買樓
在這兩個極端中都是有很大的問題,為何香港那麼多人喜歡買樓?為何近期的細價樓樓價會急升?原因是香港人普遍存在一個傳統經驗,不投資就會損失購買力,變成了多花錢不好,但只懂儲錢也會發生問題。現在香港普遍地很多人都相信物業的投資,但又明顯地很多人不相信股票的投資。
最近有朋友買了長實(0001),當股價下跌了3%,已覺得這是一個股災,已想即時斬倉。最近10年,如投資在的士牌,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如果以買入港鐵(0066)股票(圖1)作比較,就會覺得很悶。
但回看事實,若果在2003年SARS時買入港鐵的股票,回報是會比買入的士牌為高,很多人做不好投資股票的原因是因為對價格變動太敏感,很多人對長實跌了3%已痛不欲生,如在最近這次港股的波動中「摸了頂」,不少藍籌其實已下跌了10%以上,普通人就有被騙的感覺,當股價一回升就馬上沽出,再不肯投資股票,變成了香港人唯一相信的投資是物業,但樓價現在又那麼貴,就變成了無路可走。當然還有一個極端的出路,就是信奉「先花了就算是賺了」這個似是而非的觀點。
選物業以外工具 克服價格上落心魔
我們要想想的是如何在量入為出之餘,仍然可保持長遠的購買力,投資角度上,如何克服股市上的高高低低?我們要面對的是當看到股市下跌1%至2%可能已覺得很痛苦,但若數十年後,發現自己只擁有一筆現金,因為通脹基本上是永恆的,這就令購買力在不斷萎縮。早前看到田北辰說,如果香港過去二十年物業價值不是如此上升,現在那些年輕人就不會如此熱中去買樓。我們為什麼有心急的心態去買樓呢?原因就是覺得樓價一定會上升。通常通脹的預期是會製做經濟的繁榮,因此決策者一定會令經濟處於通脹的狀態,購買力就自然萎縮。所以理財的方法是要在工具上有所選擇。要選物業以外的投資工具,就要克服價格上落的心魔。
的士牌的最大股票競爭者是港鐵,事實上港鐵的升幅是比的士牌為大。但為何普通投資者不長期持有?是因為港鐵曾經大跌,但的士牌大跌時,普通投資者是根本「不知價」,感覺上就變成了的士牌好像很「穩陣」,港鐵就變成了很「不穩陣」了。同一道理,現在買一層樓,在市况低潮時是很難賣出的,在1998至2003年的通縮時期,供樓會覺得很痛苦,都會想斬倉,但若不需賣樓還債,只要續供而不用理會的話,其實是可以渡過難關的。
上一代靠堅持 長揸累積財富
現在的問題是大部分人若買不起樓就什麼也不買,而只是持有現金。又或雖有可觀的收入,但在花錢的環節上並無節制而入不敷支。
現在的普通人都不能靠投資來致富,因很多人都是在短炒股票。以前很多老人家都長期持有股票而不會輕易沽出,對上一輩來說,很多人都是跟李嘉誠來投資長實等累積了財富。2000年時有人因為當時和黃(0013)股價不振而對我訴苦,後來和黃用了很多時間才能復蘇,如果能堅持到現在,亦可翻身(圖2)。
霸權股看防守力 革命股看進攻力
如果你並非想經常的炒出炒入,就要買一些長期有優勢的公司,例如港鐵。又或是如美股的迪士尼這類有長遠基業的公司,又或是去買一些「地產霸權」的公司。
理想可以長揸的股票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霸權股」,另一種是如APPLE和facebook一類的「革命股」。當然,霸權股若給人革了命而消失了霸權,就會下跌,例如日本的地產業就是一個好例子,當霸權消失後就會暴跌。港燈、煤氣(0003)也是霸權股,但思維上來說,買霸權股就要小心給別人來革了你的命;如買劣勢的革命股就要小心不能革了別人的命,就可能給別人革了你的命。
買霸權股就要看防守力,買革命股就要看進攻力。上一輩的香港人就是買了當時的霸權股而締造出自己的財富。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60分鐘新視野》,逢周六早上11﹕00-12﹕00播出 ,主持︰黃國英、劉羽葳。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