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一星期內,市場預警,各大央行將會發表更多偉大的見解。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8個交易日內跌了4%,投資者似乎有點被嚇怕。隨着美元轉強,其他貨幣的匯率亦變得較為波動。
儘管有些混亂,股市整體來說還算屬於平靜。因為業內人士都知道,金融市場的性質已經發生變化,正朝着有利他們的方向發展。
貨幣以往是經濟制度的中心,當增加貨幣供應時,它就會透過實體經濟,緩慢地移動到資產所在的邊緣。若貨幣供應太多,會造成牛市;若貨幣供應太少,則會造成熊市。
不過,現在卻是資產價格成為經濟制度的中心,貨幣則被轉移到外圍。每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知道,中央銀行的主要角色,是要供應足夠的貨幣,以防止資產價格下跌。因為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然後只要有一些游資流入實體經濟,就可以帶來經濟增長。
若跟一個央行行長談話,最好是退休的,他們會承認,他們有一個「長期目標」,那就是防止資產價格在未來一周下跌。因為有那麼多債務與這些資產有掛鈎關係,若後者的價格開始下跌,炒孖展的人便全部都要追繳保證金,那將是非常糟糕。
央行「長期目標」 只防資產一周跌價
大多數央行行長都會看過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在1933年寫的偉大文獻《大蕭條時期的債務通縮理論》(The Deb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他們都不希望,類似的東西在他們的任內發生。
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央行會買入大批政府債券,她們的想法是,如果債券的掛鈎利率下跌,那麼所有利率都會跟着下跌,包括用來評估長期資產的折現率,因此那些資產的價值就會上漲。
時至今天,大多數基金經理都具有5大核心理念,或者至少5種工作方式:
1. 央行是否可以永遠控制到資產價格,並不肯定;若抱有這種假設,可能會損失慘重。
2. 我是少數明白這一點的精明投資者。
3. 其他基金經理(尤其是指數基金經理)大多數愚蠢到認為,央行真的可以控制資產價格。
4. 儘管我很精明和知道更多,我必須繼續購買股票。
5. 因為我很精明,當需要離場時,我會比其他人更早看得,而且在任何情形下,我都有一些很好的風險控制系統,後者將會介入,並阻止我承受太大的損失。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知道,源於《博弈論》(Game Theory)「囚徒囚境」的複雜版本,即是只要沒有人打破規律,那套制度就會繼續運作。然而,若要安全逃離困境,就必須做第一個打破規律的人。
有些觀點以為,如果投資者不能夠第一個退市,那麼他也至少可以是第二個或第三個。然而,這個觀點是基於兩個並非穩如磐石的關鍵假設。
第一,遇到問題的基金經理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眼光或者演算法,來找出退市的好時機,這套提早預警制度是有別於競爭對手使用者。我們看過,這個假設在1987年受到考驗,其結果並不理想,當大家都在同一時間拋售,根本就沒有人能夠賣出。
第二,市場將繼續維持開放,以及可以進行交易。我記得在1987年10月,香港的股市只不過停市4日,但當它重開時,股價已經不一樣。
美長債點心債組合 今年跑贏標普500
簡而言之,繼續維持入市的人可能有其道理。但我們亦已經到了一個階段,需要在投資組合中納入一套保護機制,以防止目前的市况演變成凌亂的結局。若單純一套股價變動之後才作出反應的保護機制,那是不足夠的。
在建立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一書的作者)稱之為「反脆弱」的投資組合時,我的簡單建議是,要保留長期的美國國庫券和短期的點心債券。若還希望在投資組合中保留股票,那就應該堅持選擇美國和亞洲的股票。
要留意的是,長期美國國庫券和短期點心債券各佔50%的投資組合的表現,今年一直都跑贏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而且其波動性還要低得多。當一個防守這麼強的投資組合的表現跑贏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時,那通常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儘管有些混亂,股市整體來說還算屬於平靜。因為業內人士都知道,金融市場的性質已經發生變化,正朝着有利他們的方向發展。
貨幣以往是經濟制度的中心,當增加貨幣供應時,它就會透過實體經濟,緩慢地移動到資產所在的邊緣。若貨幣供應太多,會造成牛市;若貨幣供應太少,則會造成熊市。
不過,現在卻是資產價格成為經濟制度的中心,貨幣則被轉移到外圍。每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知道,中央銀行的主要角色,是要供應足夠的貨幣,以防止資產價格下跌。因為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然後只要有一些游資流入實體經濟,就可以帶來經濟增長。
若跟一個央行行長談話,最好是退休的,他們會承認,他們有一個「長期目標」,那就是防止資產價格在未來一周下跌。因為有那麼多債務與這些資產有掛鈎關係,若後者的價格開始下跌,炒孖展的人便全部都要追繳保證金,那將是非常糟糕。
央行「長期目標」 只防資產一周跌價
大多數央行行長都會看過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在1933年寫的偉大文獻《大蕭條時期的債務通縮理論》(The Deb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他們都不希望,類似的東西在他們的任內發生。
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央行會買入大批政府債券,她們的想法是,如果債券的掛鈎利率下跌,那麼所有利率都會跟着下跌,包括用來評估長期資產的折現率,因此那些資產的價值就會上漲。
時至今天,大多數基金經理都具有5大核心理念,或者至少5種工作方式:
1. 央行是否可以永遠控制到資產價格,並不肯定;若抱有這種假設,可能會損失慘重。
2. 我是少數明白這一點的精明投資者。
3. 其他基金經理(尤其是指數基金經理)大多數愚蠢到認為,央行真的可以控制資產價格。
4. 儘管我很精明和知道更多,我必須繼續購買股票。
5. 因為我很精明,當需要離場時,我會比其他人更早看得,而且在任何情形下,我都有一些很好的風險控制系統,後者將會介入,並阻止我承受太大的損失。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知道,源於《博弈論》(Game Theory)「囚徒囚境」的複雜版本,即是只要沒有人打破規律,那套制度就會繼續運作。然而,若要安全逃離困境,就必須做第一個打破規律的人。
有些觀點以為,如果投資者不能夠第一個退市,那麼他也至少可以是第二個或第三個。然而,這個觀點是基於兩個並非穩如磐石的關鍵假設。
第一,遇到問題的基金經理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眼光或者演算法,來找出退市的好時機,這套提早預警制度是有別於競爭對手使用者。我們看過,這個假設在1987年受到考驗,其結果並不理想,當大家都在同一時間拋售,根本就沒有人能夠賣出。
第二,市場將繼續維持開放,以及可以進行交易。我記得在1987年10月,香港的股市只不過停市4日,但當它重開時,股價已經不一樣。
美長債點心債組合 今年跑贏標普500
簡而言之,繼續維持入市的人可能有其道理。但我們亦已經到了一個階段,需要在投資組合中納入一套保護機制,以防止目前的市况演變成凌亂的結局。若單純一套股價變動之後才作出反應的保護機制,那是不足夠的。
在建立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一書的作者)稱之為「反脆弱」的投資組合時,我的簡單建議是,要保留長期的美國國庫券和短期的點心債券。若還希望在投資組合中保留股票,那就應該堅持選擇美國和亞洲的股票。
要留意的是,長期美國國庫券和短期點心債券各佔50%的投資組合的表現,今年一直都跑贏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而且其波動性還要低得多。當一個防守這麼強的投資組合的表現跑贏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時,那通常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