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港矛盾其來有自 價值迥異突顯兩制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22日 06:35
2014年09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日本報的「中港矛盾怎麼辦」系列報道(刊A6),港大民研計劃向18歲以上說粵語的居民調查,六成受訪者認為,比起10年前,現時「中港密切好多」;六成認為「香港對中國依賴度高」;逾七成認為,比起10年前,港人對內地人「好感減少咗」。連串民調數字顯示,中港之間既有「密切」的關係,但更有「好感減少」的因素,表面上似乎有矛盾,但只要留意近年兩地間的多層次交往及關係形態,民調結果是意料中事。


說意料中事,是因為其來有自。確認「中港密切」,是因為客觀事實使然,內地一年4000萬旅客來港,港人到內地購物遊玩以至郵購產品頻密,中港「密切」是恰當的形容詞,毋須否認。至於「好感減少咗」則是超越機制的感受,其中尤以18歲至29歲、30歲至49歲的兩組受訪者好感減少程度最大,分別為88%及79%。


「中港密切」屬必然

「好感減少」須深究

回歸17年,就算沒有內地旅客大舉來港,「中港密切」應是必然,因此民調的「好感減少」相對於此,顯得頗為特別,值得探討。這並非說不應出現「好感減少」的情况,而是當學者及專家分析「好感減少」的由來,自會明白,這一情况的出現,正是由於中港兩地價值觀不同、人文成長過程的迥異結果。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稱,中港矛盾是全球情况的其中一項事例,近年中國崛起太快,但與其他國家及城巿人民尚有莫大文明差距,引發衝突,他承認這種差異令港人增加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黃遠輝則認為,內地人炒高樓價以及囤樓的一些做法,令本港年輕人沒有能力上樓,是引發中港矛盾的主要因素。他又說,身為老一代,理解年輕人追求民主、不滿國務院一國兩制白皮書的看法。


民意調查的結論,只要放進中港社會發展步伐框架,得出如此論調實屬正常。人們觀察「中港矛盾」課題時,必須先持守一個基本視點,即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要點在於「特別」二字,除了這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的特別性質,同時也必須體認,香港的價值觀與內地的一套不同。這不是香港特殊化,而是香港的特別;要持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必須理解「特別行政區」的「特別」一詞真正意涵。


回歸前曾任中國駐英大使、回歸後的首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說過一句話:香港問題是一部深奧的書,這恰如其分指出香港的特別性質。全國政協前主席李瑞環的「紫砂茶壼論」更是膾炙人口,姜李兩位,一位是熟悉香港問題的外交部官員,一位是位列國家領導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如此結論當非誑言。他們的說法判斷,自有其因由,是來自以「一國兩制」對待香港,而不是以內地一城一巿或直轄巿的層次看待。所以,可以說,從「一國兩制」的考慮及其成形的背景,便能明白今天的「中港矛盾」本質是什麼、處理之道應當如何。


中共元老鄧小平構思「一國兩制」時,中港兩地的有形差別比今天更大,深圳河以北當日仍在後文革的療傷年代,香港則是進入經濟起飛輝煌日子,經濟實力的對比、意識形態的迥異,無法一下子馬上接合,「一國兩制」的構想,便是包容兩地差異的接合劑——客觀承認中港兩地各自的社會形態及價值觀。因此,對於是次民調結果,應對之道固然要修補中港兩地矛盾,例如控制內地遊客來港數目,免致香港的公共設施難以承受,又例如對內地炒樓客及囤樓客徵收稅項,都可以控制這些情况於一時。


價值迥異源於歷史

一國兩制包容差異

至於更大的迥異,便是中港兩地價值觀的不同,以最近的政改爭論為例,政改主導權在於北京,香港難以置喙,人大常委會的框架出來後,社會上爆發反彈及不滿聲音,各種後續抗爭行動蓄勢待發。若把這些不同政見一刀切視為全係「反華反共」,無視這些理念上的迥異,其實就是「一國兩制」本質的突顯,如此失焦,不僅令人扼腕,更把中港關係推向更大衝突的深淵。


中港關係,一隻手掌打不響,只有單方面做工作,無法得臻善境。回歸17年,中港兩地的溝通及了解仍存相當差異,我們必須承認並正視這些差異,毋須掩耳盜鈴。如果急於求成,扭曲了原意,戟指對罵,情况只會更形惡化,無以回到坦途。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