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反枱」前的博弈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21日 06:35
2014年09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e game)測試的是人們在談判破裂的最後關頭,是以什麼價值、方法去談判、協商。丁南橋千叮萬囑記者︰「這些博弈遊戲的例子大多數是我的同事吳端偉教授替我準備來講課的,一定要credit他。」訪問中途,遇着吳端偉拿着一本數學入門的書籍,給將會講課的丁作為參考。學院裏的不少教授都默默支持這次學生運動。


言歸正傳。最後通牒遊戲是這樣的︰假設將A帶進一個地方,那裏有另一位陌生人B。設計者將100美元給A,着A將錢分給B,多少隨意,從1至100美元也可。假若B接受A所給的錢,那麼二人便可共享這些金錢;但若B拒絕接受,那100美元便要還給遊戲設計者。這個遊戲是一次過的,之後A與B將會各行各路,不會再在其他測試中見面。(圖)


要公平待遇? 一拍兩散?

研究人員以學生測試過好幾百款這種遊戲,他們發現,充當A的學生,通常都會給大約40%左右的金錢B,而當B若被給予低於20%的金錢分享時,他們不滿待遇,便寧為玉碎,拒絕接受,從而拉倒雙方所得,一拍兩散,也不接受「不公平」的對待。


給幾多就「袋住先」? 不

Ultimate game可引申出另一種獨裁者遊戲(Dictator's game),即無論A給予B多少錢,B都要接受,不能拉倒或「反枱」。於是A在此遊戲中給予B的金錢,較最後通牒為少,「因為沒有制衡獨裁者的方法嘛!」丁說,他對最後通牒遊戲的解讀,是「人潛意識知道大家是社會動物,也許會知道自己未必每次都當施予者,下次可能輪到自己作接受者。角色可以互換,便是基於所謂的公平。大家都期望,下次別人也給自己多一次吧。這是sense of fairness。」可惜現在中央覺得自己永遠in power,在沒有制衡之下落閘,自覺是永遠的A,B的所有都由A所給予。所以香港人,即便不能逆轉大局,但為了公平原則、個人尊嚴,便不能A給多少,我們也「袋住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