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於本周初表示,香港居民兌換人民幣戶口每日兩萬元兌換上限,有望在滬港通啟動前取消,人行官員亦表示沒有大問題,意味着以後港人兌換人仔不用再「螞蟻搬貨」,享有更大的自由度;而人民幣匯價經過年初慘跌之後,已喘定回穩,未來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間,目前多家銀行亦以高息吸引新資金入籠,年息穩企3厘或以上,即使未有滬港通投資心水的投資者,亦可先行兌換人民幣敍造定期存款,賺取高息,再伺機而動。
近月人民幣定存息率再趨白熱化,綜合市場上多家銀行的人民幣定存息計劃,有10家的年利率均有3厘或以上,年期由2個月至24個月不等,但多只限於新資金適用。
條件各異 門檻低至5萬
多家銀行的高息人民幣定存優惠中,年利率最高是交通銀行,存息達3.38厘,高息之餘,限制較亦其他銀行少,與大新相比,後者1年期的定息為3厘,但入場門檻高達50萬元(人民幣•下同),而且必須為新資金,交銀則不限資金新舊,只需成為該行的理財客戶,即戶口總資產值最少有10萬港元即可,定存的敍造金額亦可低至5萬元。
建銀(亞洲)的「步步高息」1年期人民幣定存以高達3.5的年厘作招徠,但由於該定存計劃存款期分成兩階段,第7至第12個月的年利率是有3.5厘,但首半年的卻只有3厘,拉均1年的年利率平均只有3.25厘,未及交銀的3.38厘吸引,但勝在每月派息,而且可於第一階段完結時提取存款,毋須額外繳付手續費,方便客戶屆時伺機「換馬」到更高息的計劃。至於信銀(國際)亦有類似的定存計劃,息率按階段調升,1年存款期的平均年利率為3.15厘。
短期定存 永隆星展息最吸引
短期定存方面,永隆和星展的息率較為吸引,前者提供短至2個月的存款期,年利率有3厘,最低存款額由10萬元起,星展的6個月定存期亦有3.23厘,但有幾點要留意,一是必須為其綜合理財客戶,二是星展半年期的人民幣定存息率其實只有0.55厘,若要獲得較上述的優惠息率,就要通過該行以港元新資金兌換成人民幣,再敍造定存,就可獲額外2.68厘,但熱線職員提醒,額外利率每日均不同,故於敍造定期前應先向分行查詢。
留意新資金定義 或設寬限期
另外,由即日起至今年10月31日期間,星展綜合理財戶口客戶於分行或透過網上理財,設立常行指示以港幣兌換人民幣累積每達10萬元,就可獲80元現金獎賞,上限為1600元。
除了上述各點外,客戶亦要留意新資金的定義,假如客戶手頭上未有足夠的人民幣叙造定存,或需先存入銀行港元帳戶,再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故此,嚴格而言,該筆人民幣資金就不算是新資金了,但有銀行表示,會給予客戶2星期至1個月的「寬限期」,只要於期內將資金兌換成人民幣並成功敍造定期,仍可享優惠息率。
明報記者
[余美玉 理財專題]
近月人民幣定存息率再趨白熱化,綜合市場上多家銀行的人民幣定存息計劃,有10家的年利率均有3厘或以上,年期由2個月至24個月不等,但多只限於新資金適用。
條件各異 門檻低至5萬
多家銀行的高息人民幣定存優惠中,年利率最高是交通銀行,存息達3.38厘,高息之餘,限制較亦其他銀行少,與大新相比,後者1年期的定息為3厘,但入場門檻高達50萬元(人民幣•下同),而且必須為新資金,交銀則不限資金新舊,只需成為該行的理財客戶,即戶口總資產值最少有10萬港元即可,定存的敍造金額亦可低至5萬元。
建銀(亞洲)的「步步高息」1年期人民幣定存以高達3.5的年厘作招徠,但由於該定存計劃存款期分成兩階段,第7至第12個月的年利率是有3.5厘,但首半年的卻只有3厘,拉均1年的年利率平均只有3.25厘,未及交銀的3.38厘吸引,但勝在每月派息,而且可於第一階段完結時提取存款,毋須額外繳付手續費,方便客戶屆時伺機「換馬」到更高息的計劃。至於信銀(國際)亦有類似的定存計劃,息率按階段調升,1年存款期的平均年利率為3.15厘。
短期定存 永隆星展息最吸引
短期定存方面,永隆和星展的息率較為吸引,前者提供短至2個月的存款期,年利率有3厘,最低存款額由10萬元起,星展的6個月定存期亦有3.23厘,但有幾點要留意,一是必須為其綜合理財客戶,二是星展半年期的人民幣定存息率其實只有0.55厘,若要獲得較上述的優惠息率,就要通過該行以港元新資金兌換成人民幣,再敍造定存,就可獲額外2.68厘,但熱線職員提醒,額外利率每日均不同,故於敍造定期前應先向分行查詢。
留意新資金定義 或設寬限期
另外,由即日起至今年10月31日期間,星展綜合理財戶口客戶於分行或透過網上理財,設立常行指示以港幣兌換人民幣累積每達10萬元,就可獲80元現金獎賞,上限為1600元。
除了上述各點外,客戶亦要留意新資金的定義,假如客戶手頭上未有足夠的人民幣叙造定存,或需先存入銀行港元帳戶,再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故此,嚴格而言,該筆人民幣資金就不算是新資金了,但有銀行表示,會給予客戶2星期至1個月的「寬限期」,只要於期內將資金兌換成人民幣並成功敍造定期,仍可享優惠息率。
明報記者
[余美玉 理財專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