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鐵路改變交通格局 亟須調整運輸策略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9日 06:35
2014年09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鐵路發展策略2014》進一步強化鐵路交通的主導地位,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營運空間,如何避免再被擠壓?現行整體運輸策略在17年前研究制定,這些年來,鐵路已經改變了本港的交通面貌,巴士、小巴、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角色和作用,已經淪為配角。不過,整體運輸策略未作相應調整,落後於格局變化,也衍生一些問題。政府應該盡快做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提出新策略綱領,以應對變化帶來的需要。


鐵路運輸一枝獨秀

巴士小巴淪為配角

現在,鐵路運輸在整體公交市佔率已經超過四成,新策略6條線路完成後,市佔率將逾五成,鐵路的壟斷地位更為牢固。其他公交工具,巴士乘客持續萎縮,載客量最多的九巴,2002年每日載客310萬人次,現在減少至約260萬人次;小巴(包括紅色小巴與專線小巴)業者數年前開始訴說經營困難,小巴牌價由2011年高峰時的750萬元,已經持續下跌約三成,反映投資者不看好小巴營運前景;的士的輔助接駁功能,雖然有一定存在空間,但是業界收入大不如前,也是事實。因此,鐵路一枝獨秀,巴士與小巴業務萎縮,的士營運尚可維持,是目前公交體系的寫照。


即使如此,政府仍按17年前研究制定的策略綱領,處理整體運輸事宜。由於交通格局已經起了變化,這個綱領明顯與實際需要脫節。現行整體運輸策略綱領,政府於1997年8月委託顧問公司研究制定;單以鐵路系統規模而言,當時只有觀塘線、荃灣線、港島線投入營運,東涌線、將軍澳線、九龍南線、西鐵線、馬鞍山線和迪士尼線,都是這次研究之後才通車,加上興建中的5條線路相繼建成之後,鐵路網絡覆蓋率約達70%地區的人口,鐵路運輸重要性更突出,其他公交工具進一步受擠壓。


由於政府政策向鐵路運輸傾斜,巴士營運不但使業界陷入困境,也衍生了一些社會問題。以九巴為例,近年一再聲稱以往七成賺錢路線維持三成虧蝕路線,現在這個比率調轉過來,變成三成賺錢路線維持七成虧蝕路線營運的局面,並以此理由連年申請加價,在社會上引發一定爭議。另外,鬧市地區重疊巴士路線太多,導致交通擠塞,而巴士噴出的廢氣,是路邊空氣質素惡化的主要來源,而且九巴的路線重組不順利,經常在區議會遇到阻滯。這些現象或許囿於既得利益,但也不能排除與交通格局改變之後,政府和社會對巴士的角色和職能未相應調整有關。


政府的運輸政策,優先發展鐵路運輸,是當年、現在的正確決策,並無問題;展望未來,也看不到有轉變的必要。歷經30多年發展,鐵路已經成為整體運輸格局的骨幹,新鐵路發展策略預計未來12年相繼完成之後,巴士、小巴和的士環繞鐵路運輸,如何配合和相互協調,發揮各別職能,提高整體公交服務的質素和效率,需要切合實際需要的新策略綱領,作為實質指引和依歸,是政府要處理的課題。


發揮公交協同效應

巴士小巴須重新定位

新鐵路發展策略完成後,鐵路總長度約300公里,以本港約1100平方公里面積,其中已開發供約700萬人居住、生活和經濟活動的土地僅約7%,本港鐵路密度相對較高,出現市民以使用鐵路運輸為主,其他公交工具成為輔助性質的情况,十分正常,日後巴士極可能在接駁服務發揮功能。這樣的話,市民從地鐵站出來乘搭接駁巴士,若要巴士站的設置做到方便市民,涉及綜合土地用途、運輸及環境規劃。另外,本港鐵路網絡主要載人運輸,貨運或其他經濟活動,仍然倚重道路交通,在經濟持續發展下,道路建設如何配合需要,也是一個議題。道路交通還要顧及對環境的影響,對汽車數量是否仍要實施需求管理、減少汽車廢氣和噪音等,都是需要新綱領應對的題目。


運房局官員在發表鐵路發展新策略時,強調雖然鐵路作為交通「骨幹」,但是巴士、小巴和的士仍有生存空間,給乘客提供選擇,政府下一步會檢討公共運輸發展策略,訂定鐵路和路面公交的定位。官員這個認知,期望盡快見諸行動,包括做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為鐵路主導交通新格局年代的整體運輸制定綱領,定下基調,使運輸設施發揮最大協同效用,更好地服務市民。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