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從記帳卡(Debit Card)與信用卡(Credit Card)面世之後,消費者便不再需要隨身帶備大量現金以應付日常消費需要。而電子交易更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商貿網站、拍賣網站,由於業務上牽涉到電子交易的需要,企業往往會自主建立一套電子交易系統,順道染指金融服務行業。這些企業擁有一定的客戶基礎,作為吸引金融機構合作的條件。不過,這類企業僅針對互聯網世界的客戶群,未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要。
蘋果最近推出名為Apple Pay的電子交易工具,在不少科技潮人眼中,覺得只是小兒科,不值一提;因為早在蘋果之前,宿敵Google早已推出利用手機付費的交易工具Google Wallet。事實證明,Google Wallet推出市場已有一段時間,但消費市場反應一般,恐怕蘋果的Apple Pay將會步其後塵。
Apple視野較同業更深遠
然而,在筆者眼中,蘋果推出Apple Pay的視野,遠較其他同類的電子交易系統,更加宏大、更有深度。首先,Google Wallet之所以無法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該系統並非支援所有Android智能手機;只有Google指定的手機型號、配合參與數量不多的銀行所提供信用卡支付服務、並在有限指定商號消費。試問Google Wallet如何能夠普及?
反觀蘋果則擁有先天的優勢,從硬件(智能手機、NFC晶片)到軟件(作業系統、指紋辨識系統)的制式,全部皆在蘋果的嚴密監控之內。這對於講求「保安第一」的電子交易工具來講,更有利於推廣並建立消費者的信心。
據聞蘋果在Apple Pay首先推出的美國市場,已爭取到11家美資銀行的支持,合計市場覆蓋率高達83%。銀行之所以積極參與蘋果的電子交易系統,除了因為蘋果智能手機用家「無處不在」(意味潛在消費客戶無處不在)之外,Apple Pay交易程序之快,亦意味消費交易宗數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須解決私隱泄漏及安全保障問題
蘋果推出的產品與服務,在不少人眼中,覺得是存在市場已久的過氣玩意。然而,蘋果公司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每次重點推介的新產品與新服務,背後其實有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作基礎,支援新產品與新服務的發展。或許這才是蘋果在商場致勝的不二法門,而非單純埋首於開發一部如何「稱霸宇宙」的產品。蘋果推出的電子支付系統,背後其實並沒有什麼尖端科技可言,只不過是公司聰明地把適合的科技組合起來,在指定的設備器材上使用,然後以迅雷之勢推廣並壟斷市場。
從Apple Pay的推出,引伸出兩大議題:首先,科技為人類帶來方便的代價,就是個人的私隱變得愈來愈缺乏保障。雖然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三番四次重申,蘋果對客戶的個人資料毫無興趣,但由於整套電子交易程序,涉及大量個人資料作認證配對用(包括指紋紀錄、個人信用卡與銀行帳戶資料等),即使蘋果再強調有多少重加密保險,亦難保個人資料最終不會走到政府的檔案室中。
其次,蘋果似乎明白到如果有意染指金融貨幣市場的遊戲,就必須依從以銀行為核心的傳統金融規律;即使蘋果要在貨幣史上進行一次革命,仍不忘要預留銀行參與的位置及角色。否則命運就會像早前推出的虛擬貨幣Bitcoin一般,高調聲稱終極目標是要繞過傳統銀行體系、取代央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最終只消一單洗黑錢醜聞、一單用家Bitcoin帳戶失竊,已足夠重挫Bitcoin用家的信心。
冠一資產管理 首席策略師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蘋果最近推出名為Apple Pay的電子交易工具,在不少科技潮人眼中,覺得只是小兒科,不值一提;因為早在蘋果之前,宿敵Google早已推出利用手機付費的交易工具Google Wallet。事實證明,Google Wallet推出市場已有一段時間,但消費市場反應一般,恐怕蘋果的Apple Pay將會步其後塵。
Apple視野較同業更深遠
然而,在筆者眼中,蘋果推出Apple Pay的視野,遠較其他同類的電子交易系統,更加宏大、更有深度。首先,Google Wallet之所以無法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該系統並非支援所有Android智能手機;只有Google指定的手機型號、配合參與數量不多的銀行所提供信用卡支付服務、並在有限指定商號消費。試問Google Wallet如何能夠普及?
反觀蘋果則擁有先天的優勢,從硬件(智能手機、NFC晶片)到軟件(作業系統、指紋辨識系統)的制式,全部皆在蘋果的嚴密監控之內。這對於講求「保安第一」的電子交易工具來講,更有利於推廣並建立消費者的信心。
據聞蘋果在Apple Pay首先推出的美國市場,已爭取到11家美資銀行的支持,合計市場覆蓋率高達83%。銀行之所以積極參與蘋果的電子交易系統,除了因為蘋果智能手機用家「無處不在」(意味潛在消費客戶無處不在)之外,Apple Pay交易程序之快,亦意味消費交易宗數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須解決私隱泄漏及安全保障問題
蘋果推出的產品與服務,在不少人眼中,覺得是存在市場已久的過氣玩意。然而,蘋果公司最值得欣賞的地方,是每次重點推介的新產品與新服務,背後其實有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作基礎,支援新產品與新服務的發展。或許這才是蘋果在商場致勝的不二法門,而非單純埋首於開發一部如何「稱霸宇宙」的產品。蘋果推出的電子支付系統,背後其實並沒有什麼尖端科技可言,只不過是公司聰明地把適合的科技組合起來,在指定的設備器材上使用,然後以迅雷之勢推廣並壟斷市場。
從Apple Pay的推出,引伸出兩大議題:首先,科技為人類帶來方便的代價,就是個人的私隱變得愈來愈缺乏保障。雖然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三番四次重申,蘋果對客戶的個人資料毫無興趣,但由於整套電子交易程序,涉及大量個人資料作認證配對用(包括指紋紀錄、個人信用卡與銀行帳戶資料等),即使蘋果再強調有多少重加密保險,亦難保個人資料最終不會走到政府的檔案室中。
其次,蘋果似乎明白到如果有意染指金融貨幣市場的遊戲,就必須依從以銀行為核心的傳統金融規律;即使蘋果要在貨幣史上進行一次革命,仍不忘要預留銀行參與的位置及角色。否則命運就會像早前推出的虛擬貨幣Bitcoin一般,高調聲稱終極目標是要繞過傳統銀行體系、取代央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最終只消一單洗黑錢醜聞、一單用家Bitcoin帳戶失竊,已足夠重挫Bitcoin用家的信心。
冠一資產管理 首席策略師
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