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社會抗爭可會遍地開花?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8日 06:35
2014年09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央政府對香港政情所「放」的「風」,頗有玩味。在勸說香港人放棄「佔中」的念頭時,一些「有分量」的親北京人士,大談香港根本無可能以傷害自己來威嚇中央,中央根本不怕中環會如何被佔領。不過同一時間,我們卻看見中央媒體和親中人士對一些社會抗爭的概念十分敏感:公投、佔領,以至最近的罷課,往往會招致一些煞有介事,又或歇斯底里的反彈。


問題是,如果香港對中國整體格局的影響力,就如部分人士所說般的大不如前,根本沒有對等談判的餘地,那遠在北京的「朝廷」,為何看來仍盯緊這「南方一隅」的一舉一動?其中一個解說,是一些人口中的「外部勢力」——如今正為伊斯蘭國問題煩惱的美國,以及面對蘇格蘭獨立問題的英國,仍然行有餘力在香港搞風搞雨。惟有關「外部勢力」的公開及可靠資料不多,姑且假設「存而不論」。


另一個推測,是不知道香港的社會抗爭運動,會否有機會成為內地不同地方搞抗爭時的參考模式,故此要旗幟鮮明地予以打擊。即使暫且放下波譎雲詭的國際大局,中國現時亦面對國內日趨尖銳和複雜的社會矛盾。內地公安部過往曾公布大型群眾示威騷亂的統計數字——由1994年的1萬宗,上升至2005年的8.7萬宗。自2006年後,內地鮮有公布相關整體數字,又或所公布的數字受到質疑。惟堵路、徵地暴動、工潮示威無日無之,相信內地社會的抗爭情緒並沒冷卻下來。


另一方面,哈佛大學學者Gary King聯同其學者同仁,曾於2013年5月於學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一篇文章。透過在內地網絡平台進行的信息實驗,他們發現內地網警「執勤」時的模式——罵政府或可以容忍,但一旦談及集體行動(「上街」等),便立即封殺。由此可見,社會抗爭的現象——尤其是集體行動是否有機會傳播(其他地方的人,看見有城市能夠透過某些集體行動達到目的,於是「有樣學樣」)的課題,大概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是重要的政治考量。


影響抗爭模式傳播的因素

由此推論,即使中央真的覺得香港的政治及經濟實力大不如前,但一想到內地社會抗爭所帶來的不穩定性,則亦不希望看見香港社會出現一些讓內地「有樣學樣」的抗爭模式。從這個假設來看,則大約能意會為何公投、佔領、罷課等概念,於某些人來說乃是特別刺耳的事。當然,我們也不應過分高估香港對內地社會抗爭文化的影響力。例如,當香港仍就「佔中」的操作和模式爭論不休時,堵路——指透過堵塞交通要道來迫使政府回應和讓步——於內地是頗為司空見慣的抗爭手法。


話說回來,社會抗爭的模式會否傳播他方,也受制於各種因素,例如政治文化(例如對於「暴力」的定義,社會運動不便的接受程度等),機會結構(opportunity structure,意思是介入和改變社會的機會,例如議會能否發揮功能,讓抗爭人士透過建制渠道向社會和政府施加壓力等),論述策略(抗爭人士能否把議題演繹為「公共利益」,以爭取大眾支持),以至是人們對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即是否相信集體行動會帶來社會改變) 、身分認同等感覺等。


抗爭的機會成本和預期效果

不過,假如要把一眾概念簡化,人們會否「有樣學樣」搬仿效其所看見的社會抗爭行為,主要還是衡量抗爭行為的「機會成本」和「預期效果」。如果抗爭行為沒有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太大的麻煩,又或者雖然辛苦一點,但相信抗爭行為會帶來一些效果,那仿效的機會便會增加。前一段落提及的因素,或多或少都影響人們如何衡量「機會成本」(例如「政治文化」、「機會結構」)或「預期效果」(例如「論述策略」、「集體效能」、「身分認同」)。


試想想: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剛經歷過暴動,大多數人希望生活安定。如果你搞示威遊行,便要面對高成本(人們覺得遊行很「激」、搞事,以至被警方拘控),低效果(殖民地政府根本不會跟華人民眾平起平坐)的局面。當然,如今參與遊行,預期效果難料,但至少一般來說,「成本」已大大降低。示威遊行遂成為日常生活中人人仿效的抗爭模式。


幾年前,香港各地曾不斷出現內地藝術家艾未未的塗鴉。塗鴉公共地方及私人物業,「成本」較參與遊行高,但其社會效果卻十分顯著——該名少女及其伙伴的行為,使傳媒和社會輿論一時哄動,引來記者追訪及大眾關注。這也許為這類型的抗爭樹立模仿案例。


然而,我們很難單憑上文的理論模型,便推測公投、罷課、佔領公共地方,以至是「流動佔中」等抗爭模式會否成為被人們仿效。沒有實踐的經驗和資料,實在難以衡量其「成本」和「預期效果」。不過,很明顯,有些人已不斷把這些抗爭行為的「成本」描繪為洪水猛獸,或把其「預期效果」(推動香港民主)形容得一文不值。這大概是害怕這些抗爭行為會傳遍社會、遍地開花的反應罷。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 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