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餿水油事件,已經證實本港廢食油由回收、提煉、認證、出口與進口,在監管上都有不足,長年累月讓廢食油製造的食品,吃進市民的腸胃。事態性質是重大食物安全事故。不過,特區政府對此事的重視程度與事態的嚴重性,不成比例,迄今就廢食油重回食物鏈,看不到政府將會怎樣處理;另外,特首梁振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等高層官員,對事態未有片言隻語,市民看到涉及的食物及衛生局和環境局各自為政,並未協調應對。政府對關乎市民健康的食安事故,並未急市民所急,取態憑什麼如此篤定,無法理解。
廢食油回收異象
業界曾向高官反映
餿水油、地溝油和廢食油,都是同一類東西,泛指從廢食油中提煉出的油,由於曾煮食,加熱過程會產生有害物質如黃曲霉素及金屬雜質等,長期食用廢食油加工的製品,會增加致癌風險,不宜循環再用來煮食。因此,較先進經濟體早已規定廢食油不能再食用。今次台灣餿水油事件,已經證實本港有人把廢食油出口台灣,經當地強冠企業提煉加工成為豬油,運回本港,由進口商賣給分銷商和商號,用以製造食品。因此,本港廢食油重回食物鏈,已經是千真萬確的事,政府不可能仍然說看不到或並無其事。
本港廢食油的不正常現象,起碼有3種情况。(1)業界透露,本港現有3家公司領有牌照,可以把廢食油加工轉化為生物柴油,但是他們回收的廢食油,只及全港廢食油總量的四成左右,其餘六成難知去向;(2)過去數年,廢食油收購價升了3至4倍,若回收廢食油目的為提煉作生物柴油,根本不可能賺錢,只有把廢食油用作提煉食油賣得高價,才有利可圖;(3)多年來,本港油品已經出口到台灣,按統計處數字,單就今年以來,本港的出口量較台灣統計的進口量,少了逾半,差距之大,顯示本港廢食油經過不明操作或改頭換面,成為製造豬油的原料。
上述3種情况,反映大量廢食油成為製油原料的去向,政府並不掌握。據知,回收廢食油的不正常現象,業界曾向政府高層官員當面反映過,提出對廢食油重回食物鏈的擔憂,只是官員未積極回應,其後也不見政府跟進。另外,謝偉俊議員去年3月在立法會提出動議辯論,在本港及外地都有回收廢食油,然後賣去歐洲不同國家做生物柴油的張宇人議員,發言時以內行人身分,指出有人高價回收廢食油,經過處理包裝,以食油的高價錢出售,他認為唯一可以杜絕廢食油原料的辦法,是設立追蹤機制或牌照登記制度,確保廢食油賣給政府認可的回收公司,規定只用作提煉生物柴油。
從食安到環保
政府都要處理廢食油
這個動議辯論,表決結果是49名議員贊成,並無議員反對,一致「促請政府杜絕『地溝油』,並牽頭支持生化柴油」,只是環境局長黃錦星發言時講得不着邊際,未回應廢食油重回食物鏈的事實,由於議案沒有約束力,事情就不了了之。今次台灣餿水油事件,黃錦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仍然無視廢食油製造食品的事實;有說法指出環境局優先處理「三堆一爐」等項目,廢食油不在急切議程,云云。廢食油製造的食品,帶來較高致癌風險,涉及市民健康以至性命安全,環境局若認為毋須迫切處理,這是與民情嚴重脫節,不可能得到市民認同和支持。
廢食油的出路,應該是提煉成為生化柴油,循環再用,有助減排而保護環境,這是其他先進經濟體早已實行的操作,業界人士表示,上海亦已設立廢食油回收發牌制度,食肆需將廢食油交給指定回收商,再轉交予持牌生物柴油廠,違規者續牌會受影響;上海還規定若未能將回收的廢食油製成生物柴油而需出口,有關公司要向當局申報。業界相信發牌可防止廢食油回流至食物鏈,一旦出問題亦較易追蹤。
業界表示,本港廢食油被搶高回收價,生物柴油公司經營困難,而使用生物柴油最多的政府,以價低者得原則招標,本港的生物柴油因為成本高而無法中標。若業界反映屬實,以廢食油回收現况,政府又不給予稅務優惠,例如免繳甲醇稅等,業界表示僅有的3家生物柴油公司,經營窘境難以改善。環境保護是梁振英施政重點之一,是否應該有政策措施,使提煉生物柴油成為一個產業,同時有助於減少排放,改善空氣質素,是政府要思考和應對的問題。因此,從食物安全到環境保護,都迫使政府面對廢食油的處理,不能再蹉跎,必須盡快杜絕廢食油重回食物鏈而損害市民健康的情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