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複製自貿區模式是否操之過急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6日 06:35
2014年09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自上海建立自貿區以來,全國各地申辦自貿區的消息就不絕於耳。此前略偃旗息鼓一陣,最近又有新聞。有報道稱,國務院已向商務部下達通知,要求該部協助天津和廣東兩地進行自貿區框架設計。相關知情人士稱,廣東和天津兩地自貿區可能最快年底前完成框架設計。


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後不久,官方就明確表態,上海自貿區要做到「可複製、可推廣」。意思很明確,自貿區不會是上海獨有,會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進步,不斷擴大、增加,讓更多有條件的地區都能享受政策紅利帶來的發展機遇。若以此論,上述新聞不算出乎意料。


設立1年 原定3年可推廣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時間,當時國家層面的完整說法是:要求上海自貿區爭取3年後建成全國可複製、可推廣的自貿區。


顯然,「爭取」兩個字說明所謂的3年仍屬「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中央也將其視為不一定能夠實現的目標。然而如今才短短一年,就要着手複製推廣,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呢?


而且,就實際情况看,上海自貿區這一年的發展可謂步履蹣跚。雖然各類新聞不斷,看似風光無限,但實際上真正受外界關注的政策焦點、改革難點基本未觸碰。近日,更傳出自貿區高官受查消息。最近《金融時報》還發表題為〈上海自貿區光環減退〉的文章,稱「如今,自貿區在放鬆資本管制或利率自由化上的進步乏善可陳,人們的失望也溢於言表」。


筆者不止一次提到,自貿區的建設肯定是一個緩慢而艱苦的過程,因為涉及到各種政策暗礁,很可能「一着不慎、滿盤皆輸」,加上各方利益衝突和博弈,絕不可能是外界想像的那麼簡單。


因此,如今看到要在廣東、天津兩地推廣自貿區經驗,的確感到詫異,究竟有什麼經驗可以推廣呢?排除新聞本身的真實性問題,中央的決定是不是來得略微早了些?當然,也許有腹黑之人會覺得筆者身為上海人,質疑其他地區推廣自貿區,很可能是不想分享政策紅利。


地方政府藉特權挑戰底線

恰恰相反,筆者很希望政策紅利能快速雨露均霑: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是很難用地域來限制的,愈快推廣愈減少灰色地帶引發的金融風險;政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政府管理理念必然走向,全國水平一同提升,才能令中國的發展更加均衡;最起碼,如果全國到處都能降低進口稅,上海就不用接待太多的購物者。


筆者真正擔心的是,地方政府只看到有了自貿區,便有了向中央要政策的特權,有了挑戰底線堂而皇之進入灰色領域的藉口,有了借地價飈升解地方財政困局的機會。而這恰恰是與中央設立自貿區,推動金融、貿易、法律等等改革目標相悖的。但願這次又是小人之心了。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