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世上有沒有零風險?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5日 06:35
2014年09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零風險回報率(Risk-free Rate)在金融理論中扮演一重要角色。著名諾貝爾獎經濟學家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在他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中(Modern Portfolio Theory)提出﹕理性的投資者會利用分散風險來優化他們的投資組合,從而產生最具效率投資組合前線(Efficient Frontier),將組合前線和零風險回報率連接,便會產生一條資本分配直線(Capital Allocation Line), 這線代表零風險資產和正切點資產組合(Tangency Portfolio)之間的無數二元組合,投資者應該依他的風險偏好而將資金投放在這線的組合上(見附圖)。這是MBA一年班的課程,相信讀者都耳熟能詳。


美國庫券神話幻滅

這世界究竟有沒有零風險呢?傳統上,美國國庫債券來代表零風險資產,但是2011年因為奧巴馬和國會因預算案鬧翻,評級機構將美國國債的評級從AAA降至AA+。今天,美國已不是全世界評級最高的國家;澳洲、加拿大、丹麥、瑞士、瑞典、新加坡……甚至香港都比它強。


今天,美元仍然是全球獨領風騷的儲備貨幣,其他主權國家在自己的境內可能法力無邊(或稱印鈔票無量),但一旦走到國外,情况就大不同了。中國政府財政部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可以說是零風險,但它發行美元債券,卻只是AA-評級而已。


街坊智慧認為銀行是最接近零風險的,政府為了避免制造無謂的恐慌,亦直接或間接為替銀行背書,包括為內地的散戶提供存款保險,間接加深了人民對銀行風險的誤解,造成道德風險。6年前的金融海嘯帶給市場很大的衝擊,too big to fail的幻想隨着雷曼兄弟倒閉而幻滅。今天,銀行花大量資源於評估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上,正如高盛的大班布蘭克費思所說﹕「我花大部分時間在思想一些我想不到的事情。」


僅屬理論 現實不存在

去年,內地「餘額寶」及其他寶產品炒得火熱,很多老百姓都將現金從銀行提出來,轉往這些可以即日提存的貨幣基金,然而這是否真的零風險呢?

金融學上,零風險只是一個理論,現實並不存在的。政治上,又有沒有零風險呢?是不是選出一個對中央絕對順從的特首,香港的政局就可以天下太平呢?北京其實有很多方裝置保險絲,今次卻選擇用了最粗暴的手法,這肯定是sub-optimal。


[張宗永 翼之聯想]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