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大 免殃及香港須早預防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5日 06:35
2014年09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上星期內地出台的連串經濟數據令人擔憂,8月份的生產物價指數(PPI)下降1.2%,跌幅擴大0.3個百分點;同一時期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增長2%,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必須注意的是,截至今年8月,生產物價指數的同比下降已持續30個月;歷史上,生產物價指數出現如此長時期的回落,只有在金融海嘯的2008年至2009年,以及亞洲金融風暴的1997年至1998年出現,這顯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勢頭,香港對此必須有所準備,不要待危機殺到才警覺,恐怕到時為時已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0日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致辭,不止一次提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顯示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這一趨勢,李克強並提出多種對應構想,包括「保持定力,不搞強剌激,沒有放鬆銀根,強力推進改革,大力調整結構」等。這些政策及實行方向都傾向結構性改革,然而正是由於牽涉到結構,解決之道就困難得多。尤其是生產物價指數持續下降,反映需求依然疲弱,企業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經濟增長放緩。這一情况難以通過政策性的短期措施得到扭轉,而中國政府的經濟增長大約7.5%的目標,在此一時間也受到外界的質疑。


對此,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的講話已多次提及,顯示中國當局有決心面對經濟下行風險,提出綱領性的措施方向。不過,遠水未必馬上能救近火,生產物價指數的低迷之外,還有是消費物價指數下滑,儘管9月份可能因中秋節及國慶臨近而反彈,但總的趨勢仍會是持續低迷,低通脹局面在年底前難望有所反彈,通縮風險上升,情勢難以令人樂觀。另一方面,由於害怕呆壞帳風險,銀行不願借貸,就是有也是短期,銀根抽緊之下,內地接連出現地產商供股情况。


中國經濟大氣候

香港難獨善其身

內地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香港必須有所準備。近半年零售巿道下滑,今年頭半年零售業錄得按年下跌1.3%,相對於去年的11%升幅,那是巨大的落差;今年7月份的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品,銷貨價值比去年同期下跌逾兩成。這是令人擔憂的逆向,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自由行旅客增長放緩,消費巿場受到影響。本報早前報道,有鐘表店有削舖計劃,位於尖沙嘴及銅鑼灣黃金地段的3個舖位擬不續租。至於澳門則是連續3個月博彩業收入下跌,港澳兩地都受到內地政策及經濟變化的影響,都在各自尋找解決之道。


零售業表面上是香港經濟的單獨一環,但由於相關行業酒店、運輸有不少從業員,一旦出現翻覆,連鎖反應必不能馬上歇止,香港必須未雨綢繆,有所準備。從目前的情况看來,旅遊或零售行業應該多開渠道,必須吸引內地以外國家及地區遊客,過於集中的風險已擺在眼前。不過,香港有時間上的優勢,這一刻內地旅客減少仍未至於災難性,應趁這一空檔迅速展開工作,加大對其他地區旅客的推廣,也可以考慮為行內從業員提供學習機會,津貼培訓,為轉型作準備。


香港面對的情狀是大氣候下的必然,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區域研究處處長杜沃爾(Romain Duval)今年5月撰文,便指出亞洲經濟體的同步性不斷增強,尤其是中國國內需求,對於區內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要性愈來愈大;他特別在文章中表示,香港及澳洲最受中國影響。這可以解釋近期中國經濟的下行風險,令香港在大氣候下受到衝擊的態勢明顯。


開發產業燃眉之急

獨沽一味極易覆亡

職是之故,從更長遠的層次而言,這也是我們在社評多次提及的看法:必須開發新產業,否則獨沽一味,一旦外圍或內在因素影響,容易一整條船覆沒。可惜的是,香港社會從政府到社會,大都汲汲於眼前利益,沒有宏觀視野,回歸17年來,各式產業意念實行的屈指可數。說起來也許會令巿民氣餒,說到底香港幾乎只有一種產業——地產——這種經濟短視帶來的「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急功近利,日子好時確可以得到三餐溫飽,可是一旦雷電交加,便不能持續發展。內地經濟此刻陰霾滿佈,是時候防患於未然,否則香港這條小船,隨時會在一次波濤掀翻,落得慘劇收場。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