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主題旅遊﹕布列斯特Brest 邊城長有英雄在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4日 06:35
2014年09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歐洲至少有兩個布列斯特(Brest)﹕法蘭西的那個在不列塔尼,近握英倫海峽和比斯開灣,遠接大西洋;白俄羅斯的那個則緊貼西部邊界,從18世紀末起,除了兩次大戰間的約20年光景,它當了近兩百年邊城。


兩座拼法一樣的邊城,分別在近代歐洲史有其角色。


我未臨大西洋濱,而內陸的布列斯特,是我白俄羅斯之行的最後一站。


百戰之城

白俄羅斯的布列斯特最初建於西布格(Bug)河和穆哈韋茨(Mukhavets)河的匯合處東沿,1019年首次於文獻提及。最初爭奪此處的是波蘭王公和基輔羅斯諸王,蒙古大軍西征把它摧毁。不久立陶宛人佔有此地,其間條頓騎士和韃靼人也曾侵攻。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併為聯邦,此處易名「立陶宛的布列斯特」(Brest-Litovsk)。之後瑞典和帝俄皆曾攻打。1795年聯邦第三次被周邊列強瓜分而亡,西布格河西岸歸奧地利,布列斯特和東岸屬帝俄,它近代的邊城歷史於是開始。


帝俄紅磚築建要塞

帝俄為了防守西疆,19世紀在西部重鎮建要塞,包括今時立陶宛的考納斯(Kaunas)和居帝國邊緣的布列斯特。為建要塞,布列斯特城東遷約兩公里,原址以紅磚築成要塞,歷9年(1833至1842年)而成。要塞中央堡壘外又有三壘拱衛﹕朝西布格河西岸Terespol鎮的同名壘,南邊的Volyn壘,和向東、北兩方的Kobrin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奧聯軍由西面攻擊帝俄,帝俄不久後先從要塞撤軍,未嘗一戰就把要塞拱手相讓。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新成立的蘇聯政府與德奧等同盟國在布列斯特議和,雙方於1918年3月簽訂和約,蘇聯把帝俄西疆和芬蘭放棄,退出戰爭。這和約也曾寫在香港高中的西史教科書裏。至於紅軍後來出兵嘗試收復失地,就是當年11月西歐戰場停火後的事了。


一次大戰結束,波蘭復國,擊退紅軍,布列斯特和要塞處當時波蘭的腹地。當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約2500名波軍憑輕武器據要塞防守,與德軍裝甲名將古德里安麾下的機械化兵團苦戰3日後撤退,然後按盟約東來的紅軍,和納粹德軍在布列斯特會師。按照戰前雙方簽訂的密約,德軍把布列斯特和波蘭東部交予蘇聯。兩國結盟不到24個月,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國向蘇聯進攻,要塞最慘烈一役才告開始。


「吾身將死,雖此不降」 氣節所為何故?

我和旅伴有一個半白天看布列斯特。頭半個白天我們見要塞紀念區正門而不入;第二個白天雨水多,下午三四時我們才匆匆而往,免得後悔。專線小巴載我們到Kobrin壘的北邊,該處離我們前一天見到的正門頗遠,而我們訪要塞的路因此也不同。


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的那天,德軍第45步兵師下的一個步兵團,從西面強攻Kobrin壘。紅軍力抗一天後,退守東堡,由Gavrilov少校率餘眾固守至6月30日。之後東堡失守,殘餘的紅軍在壘區其他地方頑抗。據知Gavrilov少校苦抗逾1個月,至7月23日才被德軍俘虜——那時紅軍前線已崩潰多次,早前要塞發出仍在反抗,要求增援的電報,後方均無援軍以報。Gavrilov熬過德國戰俘營的非人環境,最終回到故國,1957年Gavrilov獲授蘇聯英雄榮譽,那時已是赫魯曉夫掌政。


到處也見彈痕

要塞的中央堡壘周圍環河,遊人如從北面進入,當以象徵守壘戰士精神和最後勝利的刺刀紀念柱指引方向。從橋過穆哈韋茨河的北支流後,便抵中央堡壘區。右邊的白色教堂是東正教聖禰格堂,要塞保衛戰前是軍人會所,因居要塞最高點,成為兩軍連番爭奪的目標。今時教堂外牆已粉刷一新,但仍刻意留下彈痕。正前方為水泥紀念像「勇」,正面看到碩大的守衛者頭像和蘇聯紅旗,下方有長明火和十二個蘇聯英雄城市的名字,背面則現要塞保衛戰的場景。左邊就是刺刀紀念柱。「勇」紀念像還有舒曼歌曲的錄音陪襯,我們經過時,聽到的是《兒時情境》中的《夢幻曲》,但我馬上想到的是謝立文把它改編的《黎根之歌》。力戰而盡,和謝立文當年筆下的「無力挽」,如何配合呢。


「勇」紀念像以南可見Kholm門,門前後的彈痕保留至今。門前有一道橋通往南邊的Volyn壘,當時領軍守禦Kholm門的是步兵團政委Fomin。2010年公映的戰爭片Fortress of War重現了Fomin用智顯勇的一幕﹕德軍在保衛戰第二天稍佔上風,在Volyn壘俘獲大批傷兵和醫護人員,以他們為人盾向Kholm門進攻;Fomin詐降而出,然後喊人質伏地,乘機突襲德軍,擊退攻勢。守門紅軍苦撐至6月30日,被俘的Fomin因身為政委和猶太人,據知旋遭德軍處決。


從Kholm門沿河向西行,不久可達Terespol門,此處亦真與Terespol壘只隔一條西布格河。紅軍在保衛戰時也苦守此門,德軍最後要憑噴火器才可攻克此處。門後的花崗石群像近年新設,以紀守邊軍人和家屬的不朽勇氣。至於當時的守壘軍人,有否錄下自己的想法?戰後蘇聯人在中央堡壘的不少角落找到戰士的刻字,如「死而無愧」、「寧死不撤」,或「吾身將死,雖此不降」等等。戰死的,力盡被俘的,都做到了。但我想及此戰雙方前一刻還是盟國,不到兩年前才一同瓜分波蘭,軍人的氣節所為何故,就似難定對錯。


中央堡壘的東邊是我們的下一站。此時已晚,要塞博物館停止售票,無緣參觀。1918年3月蘇聯和德奧等簽和約的「白宮」,在保衛戰期間不能倖免,若干戰士葬身瓦礫,現時只剩地基。在「白宮」東南不到一百米處,有另一個紀念保衛戰的水泥像「渴」。卻說保衛戰前,德軍已破壞要塞的供水系統,守軍求水解渴,或為水冷機槍消熱,唯有冒彈雨到堡壘外的穆哈韋茨河取水,不少守軍因此陣亡。觀像時仍有微雨,氣溫10℃左右,跟守衛戰當時的晴天酷暑相比,確此一時,彼一時。


納粹入侵錄音襯托

我們從正門離開要塞。水泥正門兩邊和底部有原城堵乘托,結構中央開了個五角星,不遠處反複重播電台播報納粹入侵蘇聯的錄音,以及不久後譜成的歌曲《神聖的戰爭》。很多參與守衛戰的紅軍軍人無緣聽到,而他們的戰歌,就由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軍炮火打中要塞那刻響起。


要塞保衛戰何時終結,言人人殊;有云在6月底結束,也有人認為7月時的槍聲,證明戰鬥還繼續。1942年3月,德軍第45步兵師與紅軍交戰,戰鬥記錄文件被紅軍擄獲,蘇聯人開始知道要塞保衛戰的詳情。1944年7月,紅軍收復布列斯特。1965年,要塞列為英雄堡壘,與12個蘇聯英雄城市並列,1971年要塞的中央部分闢為紀念地。


戰爭之外還有……

邊城不只有戰爭,還會有交通和交易。布列斯特自二次大戰後,成為貼近波蘭的邊城,蘇聯解體後亦然。由於歐洲和俄式路軌軌寬有別,來往華沙和莫斯科的火車,都在布列斯特換輪,好適應前路的軌寬。我並非從布列斯特乘火車西往,沒能親歷換輪是怎的一回事。布列斯特和鐵路有關的特別去處,還有要塞紀念地正門不遠的露天鐵路博物館,裏邊展出的以舊日火車頭為主。博物館館址不遠處是住宅地盤,城市似又重返它的起點。


「沒收」藝術品展覽

再沿Marsherava大道走到它和列寧街的交界,可見一座平房,那是沒收藝術品博物館。此博物館在蘇聯解體不久前成立,藏品都是走私者打算偷運出境,卻給邊防截獲並沒收的藝術品。由於找不到原主,此批藝術品唯有留在布列斯特並展出。展出的藝術品以宗教藝術品為主,其中有一幅版畫被鋸成6塊,方便偷運。或云此不是好事,我卻想物以罕為貴,如果珍稀,就算受損才能脫手,走私者或也願意。


最後我們還是從布列斯特離開白俄羅斯。乘坐的巴士經過市內一處自由貿易區,我即時想到﹕鐵路、河、邊界、自由貿易區,加上對岸的小鎮小村,布列斯特和深圳相比,除了規模和歷史不同,兩地還有些相近處。


文、圖 黃力(www.facebook.com/wonglikeric)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