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買高息股 迎戰加息周期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10日 06:35
2014年09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息口持續處於超低水平,投資者要在低息環境為資產增值,紛紛追捧穩定收息的投資項目,包括高息股及高息債,但息口回升是遲早的事,會對固定收益類別及股市構成不利因素。摩根資產管理認為,亞洲高收益企業債券到期收益率高,存續期偏短,意味對加息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另外,百達資產管理則指高息股於加息周期的表現,較一般股票為佳,主要因為該類企業營運數據理想,而且坐擁大量現金,可抵禦加息帶來的壓力。


百達資產管理高級副總裁謝志豪引用最近一次加息周期(2004至06年)為例,當時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由1厘升至5.25厘,MSCI高息股指數走勢雖較慢,但仍持續上升,表現且較MSCI世界指數為佳。目前恒生指數的平均派息率約3.9%,至於涵蓋全球主要高息股份的MSCI世界高息股指數的派息率則高達4.1%,而且股本增長高逾6%,跑贏港股及全球股票。


百達:累升幅度大 減持健康護理

雖然MSCI世界高息股指數中,健康護理行業佔比兩成以上,但百達全球高息精選基金持有該行業的比重,已由去年底的21%減持至17.6%。


「健康護理最好的時光已過,最好時機是人棄我取,早幾年大家均議論Patent Cliff(專利懸崖,是指一項專利保護到期後,依賴專利獲取銷售額和利潤的企業業績就會一落千丈),認定大型藥廠沒有明天,卻因調整而出現投資機會。」謝志豪說。現時該行業股價已上漲不少,估值不再吸引,投資風險顯著上升。


短線看好傳統IT企業

百達資產管理看重復蘇概念,短期看好傳統的資訊科技行業,例如軟件公司微軟和硬件製造商HP,主因是該類企業在過去幾年「捱打」,銷售增長疲弱,隨着經濟進入膨脹期,早段經歷萎縮的企業有機會追落後;長期方面,由於中國復蘇概念會再注入能源及原材料等相關公司,其中蜆殼(Shell )更明言會增加派息,可望價、息雙增。


值得留意的是,投資者別以為高派息的股票就是長勝將軍,因為過往表現不等於將來表現,所以應選取股息增長股(Dividend Growers),即持續派息增長的企業,才能爭取更佳的長線回報。


謝志豪又提醒,雖然加息風險已反映在股價上,惟地緣風險仍未充分展現,尤其是能源價格,所以一旦再有局勢變化,或會對股市造成衝擊。他指出,資金傾向流向平價資產,如新興市場本土貨幣債券,香港投資者缺乏方向,則會湧向高收益債券。


加息敏感度低 亞高收益債可買

事實上,新興市場及部分亞洲股債於去年美國傳出收水傳聞後慘遭拋售,隨着亞洲多國基本因素改善、貨幣靠穩、投資者持有亞洲資產比重偏低,以及相關資產估值吸引等誘因,吸引資金再度流入,當中亞洲高息債更因息、價較美國的為佳,受到資金追捧。


摩根資產管理亞洲定息部主管及董事總經理張冠邦表示,美國高息債由2009年至今,價格一直上升而未見調整,現時已屬偏貴,反觀亞洲高收益企業債券有更高的到期收益率,存續期偏短,意味對加息的敏感度相對較低。至於違約率方面,受多國央行的寬鬆政策影響,市場流動性充裕,融資相對容易,所以全球債券的違約率偏低,並相信可維持低位一段時間。


不過相比起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債市,亞洲市場仍在發展階段,高息債的選擇較少及流動性較低,但張冠邦對亞洲債市前景仍然樂觀,主要原因是投資者日趨多元化,由以往主要是傳統基金公司持有,近年私人銀行亦陸續加入,需求不斷上升,整個亞洲區的發債規模日益擴展。


他認為,投資亞洲債券的機會不應只集中高息債,以避免過度集中風險,若想獲得更高收益及控制風險,就要囊括更多類別,例如是具投資級別的企業債、可換股債及各國發行的政府債等,既可減低組合的波動性,亦可平衡回報及風險。


張冠邦提醒投資者,若美國經濟復蘇步伐加速,會導至貨幣政策收緊,加息周期將提早來臨,對固定收益投資構成風險,另外,環球宏觀形勢或變,同樣會影響資金流向,或會令流入亞債的資金出現逆轉。


明報記者

[余美玉 基金特區]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