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紀念抗戰尊重歷史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08日 06:35
2014年09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海峽兩岸都以最高規格於9月3日舉行抗戰紀念,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全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了紀念活動;馬英九總統親率文武官員在台北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禮,並首度拜祭二戰遠征軍英靈。在全國傷亡3500萬人的漫長抗日戰爭當中,中華民族為了自由及獨立付出巨大代價,最終取得勝利。職是之故,正確對待抗戰史實及總結抗戰歷程,對防止侵華歷史重演,極為重要。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序幕,從此展開長達14年的抗戰,中國軍人前仆後繼投入戰場,中國百姓流離失所轉徙南北,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戰史。國民政府率領國軍力拒來敵,1937年8月爆發的淞滬會戰,60萬國軍傾力與30萬日軍周旋,然而火力懸殊,血戰3個月,國軍犧牲逾15萬精兵,桂系名將李宗仁在回憶錄指出,「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之後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都是激烈的短兵相接;全國人民同心抗戰,日軍陷在泥淖無法抽身,客觀上被拖住後腿,這樣美國才能抽身在歐洲戰場抗擊納粹。


「抗戰史」不符史實

國人痛失正確史觀

這是中華民族英勇抵抗外侮的史實,然而卻是一段聞之心酸的歷史——令人遺憾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段足以突顯民族氣節的歷史一再被扭曲﹕內戰後中共建政,出現與事實不符的史觀——中共的游擊戰被描述為擊敗日軍的主要力量,國軍則被描畫為「不堪一擊」。兄弟䦧牆,親痛仇快,但更深層的影響,是人民失去對歷史的認識,對何謂正確何謂扭曲何謂對錯俱難以辨清。這樣的史觀,加上國共兩黨1970年代的外交戰線爭逐,對日本倒履相迎,日揆田中角榮訪京,談到日軍侵華暴行僅稱「添了麻煩」,中共儘管曾批評田中,但其後的《中日聯合聲明》日方只表示「深刻反省」,這為日本至今仍未向中國真正道歉留下一條尾巴。


隨着兩岸關係變化,扭曲的史觀逐漸得到匡正,2005年,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講話中,首次指出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擔起正面戰場的任務,中共則是主力敵後戰場。這句話為中共的抗戰史觀寫下新頁,承認國軍的抗戰主要角色,胡的講話得到台海彼岸的讚揚。不過,這距離全面肯定國軍抗戰主要作用仍有距離,習近平上周在抗戰紀念活動亦有提及國軍的正面戰場角色,然而僅此而已,沒有再多的詳細論述,而用了相當多篇幅讚許中共,包括「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


抗戰歷史的釐清,不應是一黨一派的歷史話語權爭奪的狹獈,而是從通過釐清史實,在各自陰暗角落找到因為政治及其他原因而塵封的史實,從而清晰建構一部中國抗戰史。中共應該正面並詳細肯定國軍的抗戰角色,事實上,對岸的台灣政府已開始了歷史重塑工程,受到注目的是,馬英九今年在忠烈祠首次拜祭緬甸遠征軍英靈。過往台灣政府長年忽視遠征軍功績,是因為遠征軍司令孫立人1950年代被指「窩藏共諜」等罪名被革職,軟禁日子長達33年,台灣解嚴後始重獲自由。在這個於孫將軍而言是暗無天日的年代,台灣因為所謂「共諜案」,刻意無視遠征軍的軍功,與對岸中共的扭曲抗戰史實某程度是一丘之貉。


紀念抗戰,既是向衛國軍魂致以敬禮,亦是對無辜身死的平民百姓悼念。海峽兩岸多年來不忘紀念抗戰的另一原因,是希望汲取歷史教訓,提醒國人勿忘戰爭起因在於日本軍國主義。眾所周知,日本侵華背後是軍國主義作祟,而這股極右思潮戰後近70年一直若隱若現。近年,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右翼立場更是明目張膽,國人對此所能做到的便是清醒戳破,嚴正指出,儆醒世人。


日本右翼冒起

國共更須團結

面對日本右翼冒起,海峽兩岸縱然意識形態迥異,但必須在這方面扭成一股密不可分的力量,共同抗爭。在這其中,確認抗戰歷史以及釐清各自歷史角色極有必要,由此為海峽兩岸進一步建立緊密關係打下堅實鋪墊。若在抗戰史實上一再掩飾扭曲,心中疙瘩未消,國共難以團結互信,兩岸同心也就無從說起。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