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赤柱軍人墳場——護同袍英雄「歸宿」
繼續走約十分鐘,便到了赤柱軍人墳場。烈日之下,墳場一片寧謐。這個墳場,其實早在香港開埠不久已經存在。墳場於二次大戰後變為軍人墳場,主要埋葬或紀念在二戰中為港捐驅的軍士,當中也有一些在一次大戰中死亡的海軍與華工兵。
加兵奧斯本 身掩手榴彈犧牲
走上墓園的階梯,有一座十字碑。作為這裏的常客,蔡耀倫從碑下的一個小鐵櫃取出兩本簿,一本是訪客簽名冊,另一本是殉葬於此的軍人名冊。他說,訪客名冊當中也藏有不少故事,「我曾在冊上看見奧斯本女兒的名字」。奧斯本(John Robert Osborn)來自加拿大溫尼柏榴彈兵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此軍與日軍劇戰,退至渣甸山時,遭日軍以手榴彈襲擊。奧斯本因為來不及撿起一枚彈,於是他向同袍大聲示警,然後以身體覆蓋手榴彈,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保護同僚。後來他得到英聯邦頒發的最高榮譽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也是香港戰事中唯一得到勳章的士兵。
「每年十二月,加拿大大使館都舉辦紀念太平洋戰爭中香港戰役的活動。數年前,奧斯本女兒來港參加紀念活動,但來港卻因病未能出席。沒多久,我在墳場的訪客名冊上看到奧斯本女兒的簽名。」雖然奧斯本的紀念碑是在柴灣的西灣軍人墳場,但這裏也有不少來自加拿大、其父的同袍的紀念碑。
「奧斯本來港之前,女兒曾出意外——她在點火爐的時候燒傷入院。奧氏來港前,與家人的最後一通書信中,還問候這位女兒的傷勢。」蔡說。只是不久以後,香港被日軍攻擊,奧斯本便踏上沒有歸路的戰場。不知在緊急存亡的那一刻,他有沒有想起家中的女孩?
碑文圖案團徽為線索
紀念碑、墓碑上面或刻有逝者的名字、生卒年月、所屬軍團與軍階。碑上所用的文字、圖案與團徽,更可看到士兵的籍貫﹕如楓葉代表了加拿大兵團、六角的大衛之星是猶太人,還有刻着印度文寫成的碑文。另外,有不少石碑上只寫着Six soldiers、Five soldiers、A soldier……原因是後人找到一堆骸骨卻找不到兵籍證。
因為研究和興趣,蔡錦倫每年都會來墳場一兩次,就在追查有關歷史檔案的過程中,他發現只憑墓碑上的寥寥數字,也可追溯他們在戰事中發生過的故事。
行刑碼頭——處決逾百英諜
出了軍人墳場,左轉走一段路,再轉入海旁的黃麻角徑,便是聖士提反灘碼頭。在一九四三年英軍服務軍案中,日軍就在碼頭處決協助英軍竊取情報的平民。「有曾在集中營的生還者在檔案中說,十月二十九日那天,在集中營聽到槍聲不斷。我們估計至少有數百人士被槍殺。」他說。
赤柱八屋——賠償逼遷居民
從碼頭沿黃麻角道走回赤柱大街,經過聖士提反泳灘。他帶我走到灘上看看那八間由紅磚砌成的「赤柱八屋」,旁邊還有一口水井。「一九三○年代港英政府為了興建赤柱炮台,於是遷移了原先住在那裏的原居民,並在這裏興建了八間紅磚小屋賠償給受影響的原居民。」蔡說。
誰是墓中人?
赤柱軍人墳場紀念碑上的牌匾,說明了墳場葬下六百九十一名戰爭死難者,其中有三十七名海軍、四百六十七名陸軍、三名空軍、二十三名商船隊隊員、九十八名被扣留的平民,和四十一名其他平民﹙包括三十九名英軍服務團團員﹚,及二十二名身分不明的死難者。他們有四百八十八名是英國人、二十名加拿大人、五名印度人、一百五十七名香港人、十一名盟軍人員,以及十名完全無法辨明身分的死者。
英軍間諜 同年同月同日死
赤柱軍人墓園之中,有些墓碑沒有生卒日期。但一九四三 年十 月二十九日,卻是刻在數十個墓碑上死亡日期。為何這一天特別多人去世?蔡說死者應與一宗英軍服務團(BAAG)的情報案有關。由於當時日軍多艘艦隻來港都被擊沉,他們發現與英軍在港的情報組織有關。於是日軍將整個間諜網絡抽出,被牽連者過百人。此案涉及五位軍官及數十平民。「案中數十名涉案平民,被日軍於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於聖士提反碼頭處決;至於涉案最高階的軍官是米杜息士團上校紐林(L.A. Newnham),他與另外四名軍官於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在石澳被日軍處決。」蔡說,大部分平民與軍官,後來同葬於赤柱軍人墳場。
大屠殺受害者 「控訴」日軍
每次蔡耀倫來到這裏,都會走到這個墓碑之前。碑上寫上,「Met their death at ST Stephen on 25 Dec 1941」,還有五個名字,以及獻給更多在聖士提反大屠殺中失去生命無名的加拿大人、英國人、印度人與中國人。正好說明這場保衛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與本地人都有分守衛香港。碑上Mrs Begg、Mrs Buxton 及Mrs Smith都是英軍軍眷,後來被日軍虐殺。「當日同樣被困於聖士提反醫院的Mr Begg,看見太太的屍體赤祼躺在一堆屍體之上,頸上還有傷口,他立即崩潰並暈倒了。」他說。後來Mr Begg 手執亡妻留給他的信封,在戰爭罪行法庭中控訴日軍的罪行。
匯豐大班祁禮賓 餓死集中營
匯豐大班祁禮賓爵士﹙Sir Vandeleur Molyneux Grayburn﹚,曾遭日軍威迫簽發大批匯豐紙幣。後來他在赤柱集中營中,因病與遭到日軍虐待,最終餓死。
集中營四嬰 「加埋不足一歲」
「這四座墳墓紀念的嬰兒,加埋不足一歲。」他說,他們當中最大的不過三個月,當中有兩個沒寫明生卒年的,只活過數天。「我曾在香港檔案館的檔案裏看到其中一位的死亡證。大概因為集中營環境差,剛出世的嬰兒營養不良,母親未能餵哺,剛出世的嬰兒難以存活。」
編輯 何錦源
繼續走約十分鐘,便到了赤柱軍人墳場。烈日之下,墳場一片寧謐。這個墳場,其實早在香港開埠不久已經存在。墳場於二次大戰後變為軍人墳場,主要埋葬或紀念在二戰中為港捐驅的軍士,當中也有一些在一次大戰中死亡的海軍與華工兵。
加兵奧斯本 身掩手榴彈犧牲
走上墓園的階梯,有一座十字碑。作為這裏的常客,蔡耀倫從碑下的一個小鐵櫃取出兩本簿,一本是訪客簽名冊,另一本是殉葬於此的軍人名冊。他說,訪客名冊當中也藏有不少故事,「我曾在冊上看見奧斯本女兒的名字」。奧斯本(John Robert Osborn)來自加拿大溫尼柏榴彈兵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此軍與日軍劇戰,退至渣甸山時,遭日軍以手榴彈襲擊。奧斯本因為來不及撿起一枚彈,於是他向同袍大聲示警,然後以身體覆蓋手榴彈,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保護同僚。後來他得到英聯邦頒發的最高榮譽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也是香港戰事中唯一得到勳章的士兵。
「每年十二月,加拿大大使館都舉辦紀念太平洋戰爭中香港戰役的活動。數年前,奧斯本女兒來港參加紀念活動,但來港卻因病未能出席。沒多久,我在墳場的訪客名冊上看到奧斯本女兒的簽名。」雖然奧斯本的紀念碑是在柴灣的西灣軍人墳場,但這裏也有不少來自加拿大、其父的同袍的紀念碑。
「奧斯本來港之前,女兒曾出意外——她在點火爐的時候燒傷入院。奧氏來港前,與家人的最後一通書信中,還問候這位女兒的傷勢。」蔡說。只是不久以後,香港被日軍攻擊,奧斯本便踏上沒有歸路的戰場。不知在緊急存亡的那一刻,他有沒有想起家中的女孩?
碑文圖案團徽為線索
紀念碑、墓碑上面或刻有逝者的名字、生卒年月、所屬軍團與軍階。碑上所用的文字、圖案與團徽,更可看到士兵的籍貫﹕如楓葉代表了加拿大兵團、六角的大衛之星是猶太人,還有刻着印度文寫成的碑文。另外,有不少石碑上只寫着Six soldiers、Five soldiers、A soldier……原因是後人找到一堆骸骨卻找不到兵籍證。
因為研究和興趣,蔡錦倫每年都會來墳場一兩次,就在追查有關歷史檔案的過程中,他發現只憑墓碑上的寥寥數字,也可追溯他們在戰事中發生過的故事。
行刑碼頭——處決逾百英諜
出了軍人墳場,左轉走一段路,再轉入海旁的黃麻角徑,便是聖士提反灘碼頭。在一九四三年英軍服務軍案中,日軍就在碼頭處決協助英軍竊取情報的平民。「有曾在集中營的生還者在檔案中說,十月二十九日那天,在集中營聽到槍聲不斷。我們估計至少有數百人士被槍殺。」他說。
赤柱八屋——賠償逼遷居民
從碼頭沿黃麻角道走回赤柱大街,經過聖士提反泳灘。他帶我走到灘上看看那八間由紅磚砌成的「赤柱八屋」,旁邊還有一口水井。「一九三○年代港英政府為了興建赤柱炮台,於是遷移了原先住在那裏的原居民,並在這裏興建了八間紅磚小屋賠償給受影響的原居民。」蔡說。
誰是墓中人?
赤柱軍人墳場紀念碑上的牌匾,說明了墳場葬下六百九十一名戰爭死難者,其中有三十七名海軍、四百六十七名陸軍、三名空軍、二十三名商船隊隊員、九十八名被扣留的平民,和四十一名其他平民﹙包括三十九名英軍服務團團員﹚,及二十二名身分不明的死難者。他們有四百八十八名是英國人、二十名加拿大人、五名印度人、一百五十七名香港人、十一名盟軍人員,以及十名完全無法辨明身分的死者。
英軍間諜 同年同月同日死
赤柱軍人墓園之中,有些墓碑沒有生卒日期。但一九四三 年十 月二十九日,卻是刻在數十個墓碑上死亡日期。為何這一天特別多人去世?蔡說死者應與一宗英軍服務團(BAAG)的情報案有關。由於當時日軍多艘艦隻來港都被擊沉,他們發現與英軍在港的情報組織有關。於是日軍將整個間諜網絡抽出,被牽連者過百人。此案涉及五位軍官及數十平民。「案中數十名涉案平民,被日軍於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於聖士提反碼頭處決;至於涉案最高階的軍官是米杜息士團上校紐林(L.A. Newnham),他與另外四名軍官於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在石澳被日軍處決。」蔡說,大部分平民與軍官,後來同葬於赤柱軍人墳場。
大屠殺受害者 「控訴」日軍
每次蔡耀倫來到這裏,都會走到這個墓碑之前。碑上寫上,「Met their death at ST Stephen on 25 Dec 1941」,還有五個名字,以及獻給更多在聖士提反大屠殺中失去生命無名的加拿大人、英國人、印度人與中國人。正好說明這場保衛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與本地人都有分守衛香港。碑上Mrs Begg、Mrs Buxton 及Mrs Smith都是英軍軍眷,後來被日軍虐殺。「當日同樣被困於聖士提反醫院的Mr Begg,看見太太的屍體赤祼躺在一堆屍體之上,頸上還有傷口,他立即崩潰並暈倒了。」他說。後來Mr Begg 手執亡妻留給他的信封,在戰爭罪行法庭中控訴日軍的罪行。
匯豐大班祁禮賓 餓死集中營
匯豐大班祁禮賓爵士﹙Sir Vandeleur Molyneux Grayburn﹚,曾遭日軍威迫簽發大批匯豐紙幣。後來他在赤柱集中營中,因病與遭到日軍虐待,最終餓死。
集中營四嬰 「加埋不足一歲」
「這四座墳墓紀念的嬰兒,加埋不足一歲。」他說,他們當中最大的不過三個月,當中有兩個沒寫明生卒年的,只活過數天。「我曾在香港檔案館的檔案裏看到其中一位的死亡證。大概因為集中營環境差,剛出世的嬰兒營養不良,母親未能餵哺,剛出世的嬰兒難以存活。」
編輯 何錦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