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鍾耀斌﹕誰的「生涯規劃」?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04日 06:35
2014年09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由今個新學年起,政府罕有地為每所中學增撥約50萬元經常開支推動生涯規劃教育,這有別於過往政策,學校普遍歡迎這個做法,原因除了生涯規劃背後的正面意義,更重要的是這是經常撥款,學校可以藉此為名,增加一至兩個教席, 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可謂一舉兩得。


但正面意義的背後,會否藏着隱憂,我們都要細心思考;第一,沒有經歷,從何規劃?文件指出「學生透過『其他學習經歷』和『學生學習概覽』,以及學校的輔導及支援,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及發展方向,各展所長」;過去在推動新高中學課程改革時,創新地推出「其他學習經歷」與「學生學習概覽」,但卻沒有經常的撥款支援,為了避免學校埋怨沒有資源推動,什麼活動都可自圓其說,歸位為「其他學習經歷」,最後有不少條件較薄弱的學生在中學畢業時,仍沒有機會跑出所屬社區,擴濶視野,相反一些經濟條件較佳的學生,父母為了讓他們獲得更另類的經歷,可以載錄在他們的概覽內,便參加價錢昂貴的外地交流,導致水漲船高,間接製造了教育的貧富差距;過去幾年,更有人指出,在現今的制度下,參加本地戶外學習不再是「全方位」了!因此負責課外活動的老師往往也要帶部分學生(不是所有)往外地走。另外,雖然政府文件提到生涯規劃是為所有學生而設,但卻沒有特別關注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例如視障同學畢業後的就業限制,一直都沒有得到正視;政策下的撥款若只在調節工作量,而沒有關注學生的多元學習經歷,以及經歷上的整合,這恐怕在惠及學校升學就業輔導的同時,卻又可能對推行課外活動的同事,以及對部分學生造成不公。


盼生涯規劃慢慢植根學生生活中

第二,在「學生學習概覽」未獲得善用的時候,再來一個生涯規劃,是否有點架牀疊屋的感覺呢?在學制檢討報告中指出:「一些學生及家長質疑『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的價值,認為學生應投放更多時間以爭取更好的考試成績」,筆者曾經做過這方面的本地研究,認為「學生學習概覽」未能成功地落實, 跟本地文化仍推崇入讀大學才是成功的觀念有關,這種文化造成教育體系裏的惡性競爭,但這種觀念已像DNA般植入在每個家長,甚至教師的體內,他們花盡一切資源,不是去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而是要設法把學生送進大學去,不管所讀的科目是不是學生的興趣,所謂「袋住先」就是香港人「務實精神」的體現,這種精神根本不需談什麼夢想與規劃;因此,要推動生涯規劃,需先從推動能促進學習與發展的「學生學習概覽」開始,也需要為現時成績表在輔導上的功能作出改革,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


第三,由上而下的生涯規劃是否都是一廂情願的政策呢?事實上早年已有學生留意到,學校邀請到校分享職業經歷的,大都是被社會推崇的專業人士,例如醫生、 律師等,有些傳統被認為「藍領」或「低下」的職業,很少會被學校邀請到校分享,整個規劃的過程,學校或家長願意讓學生自主嗎?有校長曾經指出,學校不着意推行就業輔導,原因是怕被誤會對學生升讀大學的信心不夠,影響名氣。教師過去幾年已表示學生在撰寫「學生學習概覽」中「個人自述」的部分千篇一律,因為學生會不斷猜想教師腦袋裏的對與錯,為了避免被批評,唯有以標準答案的模式作回應,結果所謂生涯規劃,都只會是「被規劃」,最終走上「學生學習概覽」的結果!


當然,也有許多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師資如何有效培訓,學校政策和環境需要作出如何配合,與社會群體與機構怎樣建立合作關係,這些都是重要關注的問題,我們希望在足夠的支援下,生涯規劃能慢慢植根在學生的生活中,他們會很容易告訴別人他/她是誰,他/她想往哪裏走,以及怎樣可以走到想要去的地方;這些過程若最終能由學生自發規劃,才能真正達到生涯規劃的目的。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