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政府統計數字,香港房屋單位與家庭數目比例是一點二,即是說:理論上每一個家庭平均可以分到1.2個住屋單位,純數字上的房屋供應超過住屋需求。
這個當然是與事實不符。現實是香港房屋問題嚴重,無論是單位數目或者居住空間都是供不應求。統計數字與現實出現落差,可以有很多理由。首先是房屋單位不少數目包括已經被改變了用途,例如成為了有牌或無牌賓館,市場上的供應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多。另外也是人口調查的方法,可能低估了家庭的數目。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單位屬空置,當然可能是某些投資者只着意物業的升值而沒有放租,也可能是業主已經移民、甚至過世,親屬沒有共識或是時間精神去處理單位。還有一個頗常見的情况,住在舊區的讀者應該留意得到:樓齡較高又日久失修的物業,業主往往沒有能力或意願投資裝修,於是丟空着,但時間拖得愈長,要翻新的地方就愈多、成本也愈高,於是更加唯有繼續丟空。
參加社企「要有光」 為基層提供「光房」
我參加了一個名為「要有光」的社會企業,創辦人兼CEO本來是個跨國企業的港區總經理,四十出頭,還是「仔細老婆嫩」,卻毅然出來搞社企幫助有需要的人。「要有光」搞的項目叫「光房」,名稱正好與「劏房」對立。「光房」的理念很簡單:幫助有心的業主,好好利用他們的物業,租給有需要的人士。租價的釐定是按租戶的能力,一般低於市價,但不會純粹的慈善。
老實講,在起步的時候,我心裏是非常懷疑。但一年多之後的今天,我們已經有18個單位。我們不會改動單位的內部間隔,每一房間就住一個單親家庭,18個單位可以住40來個家庭、差不多一百個原來要住環境惡劣的劏房的婦孺。而且我們規定他們要逐步靠自己改善生活,大人要投入社會、找工作,孩子要讀好書。
創辦人兼CEO經常會去探望我們的租客,偶然我有參加,每次都忍不住淚水。最新入住「光房」的是一位剛分娩的年輕媽媽。發現懷孕後,娘家容不下未婚媽媽,搭親戚、搭朋友,找到一戶住在山邊木屋的人家,他們在自己僅有的木屋中讓出一個房間給年輕媽媽寄居。那裏好天有蛇和猴子出沒,雨天有數之不盡的昆蟲,但她總算有個容身之所。普通人之間的互助和偉大,莫過於此。
用部分租金回報 換來更多溫暖
然而嬰兒出世後,母子都需要較乾淨的環境,也不應該隱居樹林斷六親,年輕媽媽更懼怕行山路會行爆傷口,連看醫生都不敢。最近社工介紹,母子在上星期日遷入「光房」。看到連僅有1間木屋的人都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別人,我深信社會上必定有不少業主,可以用一部分的租金回報換來更多的溫暖。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這個當然是與事實不符。現實是香港房屋問題嚴重,無論是單位數目或者居住空間都是供不應求。統計數字與現實出現落差,可以有很多理由。首先是房屋單位不少數目包括已經被改變了用途,例如成為了有牌或無牌賓館,市場上的供應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多。另外也是人口調查的方法,可能低估了家庭的數目。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單位屬空置,當然可能是某些投資者只着意物業的升值而沒有放租,也可能是業主已經移民、甚至過世,親屬沒有共識或是時間精神去處理單位。還有一個頗常見的情况,住在舊區的讀者應該留意得到:樓齡較高又日久失修的物業,業主往往沒有能力或意願投資裝修,於是丟空着,但時間拖得愈長,要翻新的地方就愈多、成本也愈高,於是更加唯有繼續丟空。
參加社企「要有光」 為基層提供「光房」
我參加了一個名為「要有光」的社會企業,創辦人兼CEO本來是個跨國企業的港區總經理,四十出頭,還是「仔細老婆嫩」,卻毅然出來搞社企幫助有需要的人。「要有光」搞的項目叫「光房」,名稱正好與「劏房」對立。「光房」的理念很簡單:幫助有心的業主,好好利用他們的物業,租給有需要的人士。租價的釐定是按租戶的能力,一般低於市價,但不會純粹的慈善。
老實講,在起步的時候,我心裏是非常懷疑。但一年多之後的今天,我們已經有18個單位。我們不會改動單位的內部間隔,每一房間就住一個單親家庭,18個單位可以住40來個家庭、差不多一百個原來要住環境惡劣的劏房的婦孺。而且我們規定他們要逐步靠自己改善生活,大人要投入社會、找工作,孩子要讀好書。
創辦人兼CEO經常會去探望我們的租客,偶然我有參加,每次都忍不住淚水。最新入住「光房」的是一位剛分娩的年輕媽媽。發現懷孕後,娘家容不下未婚媽媽,搭親戚、搭朋友,找到一戶住在山邊木屋的人家,他們在自己僅有的木屋中讓出一個房間給年輕媽媽寄居。那裏好天有蛇和猴子出沒,雨天有數之不盡的昆蟲,但她總算有個容身之所。普通人之間的互助和偉大,莫過於此。
用部分租金回報 換來更多溫暖
然而嬰兒出世後,母子都需要較乾淨的環境,也不應該隱居樹林斷六親,年輕媽媽更懼怕行山路會行爆傷口,連看醫生都不敢。最近社工介紹,母子在上星期日遷入「光房」。看到連僅有1間木屋的人都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別人,我深信社會上必定有不少業主,可以用一部分的租金回報換來更多的溫暖。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