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普選框架,特首梁振英也表示知道有人不滿,覺得與其理想有別,不過,他說「有普選總比沒普選好」,言下之意期望市民「袋住先」。市民對人大普選框架的取態,仍然未有民調等數據參考,目前未知市民的接受或抗拒程度;於此混沌之際,有意見提出在一定條件下同意「袋住先」,其中有由市民「守尾門」的想法,主要是候選人須獲多於五成選票,才可以當選。這個想法,值得思考和討論。
港人「守尾門」想法
值得深入思考研議
這個想法背後有兩個考慮:
(1)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曾經表示政改方案,要得到中央與港人「雙認許」,人大的普選框架零風險機制層層相扣,嚴絲密縫,水滴不進,肯定得到中央百分百認許;不過,普選框架連梁振英也表示知道有人不滿,泛民陣營反應強烈,民主派議員聲言否決方案,因此,尋求增加港人對框架認許的操作或機制,是突破僵局的方向。
(2)按普選框架,日後提名委員會經過政治篩選之後,剩下來的2至3名候選人,若市民都「揀唔落手」,則怎麼辦?若市民胡亂選出來的特首,認受性與威望不足,難以帶來良好管治。客觀上,不能完全排除發生這樣的事。因為按人大普選框架,提委會是真正的「造王者」,決定什麼人可以角逐特首,而以提委會的小圈子提名實質,是滋長利益交換的「理想環境」,若有野心之輩參選,基本支持者之外,以利益籠絡一些提名委員,取得逾半委員提名成為候選人,就可以問鼎大位。這類權錢交易,做得隱密,即使是公開秘密,因為不留痕迹,或者是延後利益,由當選特首以政策或假施政回報,使得執行當局欲查無從,整體社會只有徒呼荷荷。
市民以選票「守尾門」,除了強化港人對普選辦法的認許程度,另外是強化市民的監察功能,即使在普選有政治篩選實質、沒有真正有意義選擇的情况下,港人仍然可以透過手中選票,盡量捍衛核心價值,避免香港腐爛下去。
一些人認為市民在投票時可投白票,以表達對「先篩選、後普選」的不滿。「守尾門」的想法,是把白票的消極意義,轉化為積極作用,作為確保選舉質素的機制,主要是候選人要得票過半才可以當選。無論是2或3名候選人,得票過半的規定都有積極意義。
若採取「相對多數制」,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選票,就可以當選,以人大普選框架爭議之大,屆時市民抵制選舉的規模,現在無法估計,若投票人數不多,得票較多者就當選,則當選特首的認受性會受到質疑。另外,即使有大量市民投票,但是較多市民投白票表達對篩選的不滿,以相對多數當選的特首也不光采。得票過半才當選,把白票也計算在內,增加了當選難度;若白票太多,使2或3名候選人都無人取得足夠票數,再安排重選。這是反映市民意願和取態。候選人若要當選,操守、行誼要清白無暇,經得起考驗,政綱要貼近民意,則市民手中一票就發揮了更實質作用。
「守尾門」符合民主程序
也體現港人集體意志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框架,規定提委會組成辦法,參選人須獲提委會過半提名才可以成為候選人,限制候選人數等3項規定,當局解說符合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程序,反映了提委會的集體意志;市民「守尾門」的想法,候選人得票過半才當選,符合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也反映市民的集體意志,並未偏離普選框架的精神。另外,中央「守前門」、市民「守尾門」,中央確保對抗中央的人不能混入普選,市民藉選票監察功能,盡量確保乾淨選舉,選出可以接受的人做特首,既體現了「雙認許」,也可能因而帶來良好管治。因此,「守尾門」想法,值得深入研議考慮。
民主派議員一再聲言否決按人大普選框架提出的方案,不乏建制陣營人士對此表示理解,因為框架確實封堵了泛民憧憬的商討空間,民主派議員完全有理由失望和反應強烈,不過,在普選框架剛公布就說要否決,是否操之過急,值得檢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例如在有條件之下「袋住先」,或許是一條出路。「守尾門」的想法,反映了民間智慧,在具體設計和操作上還需探討,但是在必然有政治篩選、必然無真正有意義選擇的現實下,港人仍然可以發揮選票的最大效用,若有這樣的機會,民主派不應輕易置諸不顧。若類如有條件「袋住先」也爭取不到,屆時否決政改方案,就有更充分理由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人「守尾門」想法
值得深入思考研議
這個想法背後有兩個考慮:
(1)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曾經表示政改方案,要得到中央與港人「雙認許」,人大的普選框架零風險機制層層相扣,嚴絲密縫,水滴不進,肯定得到中央百分百認許;不過,普選框架連梁振英也表示知道有人不滿,泛民陣營反應強烈,民主派議員聲言否決方案,因此,尋求增加港人對框架認許的操作或機制,是突破僵局的方向。
(2)按普選框架,日後提名委員會經過政治篩選之後,剩下來的2至3名候選人,若市民都「揀唔落手」,則怎麼辦?若市民胡亂選出來的特首,認受性與威望不足,難以帶來良好管治。客觀上,不能完全排除發生這樣的事。因為按人大普選框架,提委會是真正的「造王者」,決定什麼人可以角逐特首,而以提委會的小圈子提名實質,是滋長利益交換的「理想環境」,若有野心之輩參選,基本支持者之外,以利益籠絡一些提名委員,取得逾半委員提名成為候選人,就可以問鼎大位。這類權錢交易,做得隱密,即使是公開秘密,因為不留痕迹,或者是延後利益,由當選特首以政策或假施政回報,使得執行當局欲查無從,整體社會只有徒呼荷荷。
市民以選票「守尾門」,除了強化港人對普選辦法的認許程度,另外是強化市民的監察功能,即使在普選有政治篩選實質、沒有真正有意義選擇的情况下,港人仍然可以透過手中選票,盡量捍衛核心價值,避免香港腐爛下去。
一些人認為市民在投票時可投白票,以表達對「先篩選、後普選」的不滿。「守尾門」的想法,是把白票的消極意義,轉化為積極作用,作為確保選舉質素的機制,主要是候選人要得票過半才可以當選。無論是2或3名候選人,得票過半的規定都有積極意義。
若採取「相對多數制」,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選票,就可以當選,以人大普選框架爭議之大,屆時市民抵制選舉的規模,現在無法估計,若投票人數不多,得票較多者就當選,則當選特首的認受性會受到質疑。另外,即使有大量市民投票,但是較多市民投白票表達對篩選的不滿,以相對多數當選的特首也不光采。得票過半才當選,把白票也計算在內,增加了當選難度;若白票太多,使2或3名候選人都無人取得足夠票數,再安排重選。這是反映市民意願和取態。候選人若要當選,操守、行誼要清白無暇,經得起考驗,政綱要貼近民意,則市民手中一票就發揮了更實質作用。
「守尾門」符合民主程序
也體現港人集體意志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框架,規定提委會組成辦法,參選人須獲提委會過半提名才可以成為候選人,限制候選人數等3項規定,當局解說符合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程序,反映了提委會的集體意志;市民「守尾門」的想法,候選人得票過半才當選,符合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也反映市民的集體意志,並未偏離普選框架的精神。另外,中央「守前門」、市民「守尾門」,中央確保對抗中央的人不能混入普選,市民藉選票監察功能,盡量確保乾淨選舉,選出可以接受的人做特首,既體現了「雙認許」,也可能因而帶來良好管治。因此,「守尾門」想法,值得深入研議考慮。
民主派議員一再聲言否決按人大普選框架提出的方案,不乏建制陣營人士對此表示理解,因為框架確實封堵了泛民憧憬的商討空間,民主派議員完全有理由失望和反應強烈,不過,在普選框架剛公布就說要否決,是否操之過急,值得檢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例如在有條件之下「袋住先」,或許是一條出路。「守尾門」的想法,反映了民間智慧,在具體設計和操作上還需探討,但是在必然有政治篩選、必然無真正有意義選擇的現實下,港人仍然可以發揮選票的最大效用,若有這樣的機會,民主派不應輕易置諸不顧。若類如有條件「袋住先」也爭取不到,屆時否決政改方案,就有更充分理由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