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政制無望」與「前途悲觀」論長青網文章

2014年09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9月02日 06:35
2014年09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上周一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召開以來,各方人士已對人大的落閘有所預判,消沉的情緒隨之在本港蔓延。概括起來無非兩方面:「政制發展無望論」和「香港前途悲觀論」。


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從沒有一份絕對完美的政制方案,只有是否可以讓人接受的方案。就香港政改問題,筆者曾從內地有關官員處聽到這樣的看法:理論上,任何制度都有改進的可能。


當下人大決定是考慮到香港實際狀况作出的,或非一步到位,但考慮到香港仍處於民主社會的早期,這一階段的民主進程最容易失控,走向「民粹化」或是徹底動搖社會的穩定,若不希望香港「試錯」,循序漸進的民主法則應是可取的。


實際上早在2005年,政改就已經納入了社會的討論。即使是在沒有普選的年代,2012年的選舉也較2007年有所改進,至少表明香港政制始終處於革新之中。2017若可實現普選,會使普選成為不可逆轉的方向,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保障政制發展的另一個基礎則是一國兩制的不可動搖。2047年之後,香港絕無可能「舞不跳,馬不跑」,這體現於一國兩制白皮書中中央對這一制度的高度肯定與自信。既是高度自治權不變,自不必失去對政制發展的信心。


由此而言,政治齟齬引發的前途悲觀看法也不必要。香港之所以有今日,蓋源於高效的行政效率、獨立的司法體系與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與選舉模式並無直接且絕對的關聯。


當下香港確實面臨着競爭力下降等問題,但是悲觀無濟於事,激化政治矛盾、引發社會動盪更會斷送香港的未來。以犧牲香港經濟為代價,阻斷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只會給香港經濟帶來更致命的打擊。


由發展模式單一而引發的經濟泡沫化、產業空心化與就業低質化才是香港的難題,這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換一種特首選舉方式就可以解決的。


在此背景下,若再「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將經濟、民生問題與普選掛鈎,難免會令香港的全部重心無休止地陷於政治爭論的泥沼,偏離解決問題的正常軌道,愈發加重社會的割裂。


第二輪諮詢有商討空間

政改已進入最關鍵時期,中央和人大均劃清紅線、亮明底牌,再在原則問題上與中央抗爭無益也無用。當下最應該做的是求同存異、顧全大局,把普選的第一步走好。這也是確保香港社會穩定和政制發展的唯一途徑。而從中央涉港官員近期言行來看,對於無意反對國家、僅是政見不同的泛民中人士,中央仍願意尋求互信、互動的渠道,政改討論的大門並未關死。


另一方面,預計年底開始的第二輪政改諮詢也有進一步商討的空間。例如四大界別之下是否可增設「二級界別」,通過實質增加界別數量,確保提委會的「廣泛代表性」,以提高提名過程的民主程度等,類似問題是政改更實際的考慮。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