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來到灣仔(舊)天星碼頭的最後一天,臉書上不少朋友終於都知道了這個建於1960年代末的碼頭會被拆的消息。
也許因為碼頭不過是輕輕的被東遷至不足100米之外;也許因為碼頭遷拆計劃早就塵埃落定;也許因為渡輪公司對遷拆碼頭低調處理(搬遷前一兩日碼頭外只貼有一張A4紙告示碼頭的消息);又也許因為近半年太多更搶眼的時事新聞要留意……這個屹立灣仔北海岸線約有半世紀的碼頭,在人人如夢初醒的時候,悄悄的離我們而去。
近半年,陸陸續續,零零星星的都有關於這個碼頭會被拆卸的報道。只是人流疏落的灣仔舊天星碼頭,好像早就成為一個過去式——向谷歌大神求賜灣仔碼頭的舊照,亮出的圖片大多都是急凍餃子。也許當「灣仔碼頭」在十多年前成為食物品牌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這個碼頭已成歷史。
直至上星期五(29/8),大家突然如夢初醒般知道了灣仔天星碼頭將會被遷移拆卸——這次碼頭的新址就在(舊)碼頭的旁邊,步程不過150多米。
這個碼頭位於灣仔的僻遠位置,與密集人流有一段距離。設想你在灣仔的內街如灣仔道、春園街、太原街等,想到要經過一連串的行人天橋,跨越軒尼詩、駱克、謝斐、告士打這些以殖民地統治精英或達官貴人命名的街道,才能搭一程天星小輪渡海,大家應該早就鑽進港鐵車站去。
少數幸福兒的便捷
大概只有少數人,以及完全不計較「效率」的人,才會覺得這個碼頭的交通,既方便,又快捷。記者近年較多機會從尖沙嘴乘搭天星小輪至灣仔,因為灣仔碼頭有直達柴灣尾(公司所在)的巴士,如在尖沙嘴工作,數這個小輪轉巴士返公司的方式最方便快捷,還附送一種悠閒感覺。可惜這只是屬於極少數人的方便。每次乘船,船上其他乘客大多是手執地圖或旅遊書的遊客。客流量不高,以致這條航線的小輪多數時間只開放上層供乘客乘搭與觀光。
影迷的專屬航線
來往灣仔、尖沙嘴航線,約10分鐘的航程,對某些影迷來說,竟也是他們電影經驗的一部分。上兩星期,影迷同事C早在臉書寫下灣仔碼頭的不捨——當年的影藝戲院、仍在的藝術中心,都在灣仔碼頭步程之內,看罷電影去搭船,擺蕩船程延續光影帶來的震動,成為不少影迷觀影記憶的一部分。
影評人、導演張偉雄,家住港島數十年的他,平常以灣仔作為透氣、消遣的downtown。早在他首部執導的電影《夜未央》,以至新近與人合導的紀錄短片《好風景》,都有把灣仔攝入鏡頭。「以前電影節曾在灣仔影藝放映的,在那裏或藝術中心看完戲,趕在九龍太空館、文化中心的那些場次,自然會選搭小輪。」張偉雄還問我,知不知道從前在維港的中心,曾有一個接收不到電話信號的「罅隙」?因為那時九龍與香港島各有特定覆蓋範圍的信號網絡,但始終未能越過對岸。「現在應該沒有了。」
他在香港仔出世,住過西環、中環,現在家住荃灣。做過數十年「港島人」,他自言灣仔在港島有如「downtown」,吃喝玩樂都夠本地。間中以小輪代步過九龍,他說常常在灣仔坐船到紅磡︰「我更鍾意這段航線,因為航程較長,從斜角的灣仔開到紅磡,可以看到更多的維港景色。」可惜這段航程於2011年亦取消了。來往維港兩岸的渡輪航線,買少見少。這個城市,讓人可以偷閒的餘裕,也愈來愈少。
功能主義建築逾40年歷史
近年乘從尖沙嘴乘船到灣仔「舊」碼頭(天星小輪公司的官方名稱是「灣仔(東)碼頭」),渡輪要飄移到非常接近灣仔岸邊,才能看到那個被夾在金紫荊廣場與灣仔新碼頭之間,那幢外牆上半白下半綠的碼頭。
這幢只有兩層高的碼頭,在1968年開始營運,當時由油蔴地小輪公司經營。直至 1988年,碼頭才由天星小輪接手。在油蔴地小輪年代,灣仔碼頭曾經有過渡輪至紅磡及佐敦道碼頭,後來才有尖沙嘴至灣仔這條航線。1972年,香港紅磡海底隧道通車、1970年代末地鐵通車,打擊了來往港九的渡輪航線的生存空間。
這次碼頭搬遷及拆卸,是因為中環灣仔的繞道及海旁填海工程。隨着這個具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功能主義建築特色的碼頭消失,現在港島同類的碼頭建築只餘北角碼頭。
碼頭釣翁 意不在魚
舊灣仔天星碼頭的東邊是新碼頭,西邊是通往金紫荊廣場的路。
灣仔碼頭旁較為熱鬧的是一班釣魚伯伯,據說在碼頭旁邊垂釣有「講唔出咁多年」。四五個伯伯,把釣杆與魚餌放拋進海裏後,便開始打牙骹。「以前好多魚釣,岸邊有泥鯭。行出啲到金紫荊廣場海邊,其實已是海中心,間中有魚、石九公,甚至石斑。睇你放咩餌啦。」釣魚伯伯甲說,用蝦或紅蟲做鉺可以釣貴價魚,泥鯭的話,「牛油麵粉」搓成的粉糰便可以了。
有小朋友看見他們的環保袋中有兩三條約一斤重的海烏頭,以為伯伯買來的,卻是他當天的收穫。灣仔碼頭旁的岸邊,有填海工程,水中一幅幅的隔網、膠布之上,竟有不少手指般大小的小魚在混濁的水中吸食浮游生物。當伯伯們「chok」泥鯭,水質這樣差,釣起來的魚真可以吃的嗎?「拿回去用煮來餵街貓的。玩吓,唔係真係要食。」
這個碼頭要停止營運了,若這裏圍封了你們會去哪裏釣魚?「釣得幾耐釣幾耐啦,呢度有瓦遮頭。」他們對於碼頭的新舊倒沒有意見,海旁對他們最重要的,是仍有免他們曝曬,又可以垂釣的地方。釣魚對他們來說不真是要來吃,大家不過想消磨時間,與人為伴。
「重塑」海旁電車路
張偉雄記得,在1980年代中,還是學生的他會與同學到灣仔的新填海地(他估計約在藝術中心與會展附近)的球場踢波,「你知道填海後的陸地需要沉澱數年,待土地的情况穩定才在上面發展。」今天商廈、酒店林立的灣仔北的一帶,原來曾經是孕育波牛的地方。
灣仔北這片「灣仔新大陸」,除了作為球場,也是張偉雄發揮想像的地方。「曾經寫過一個劇本,主角是一個住在灣仔的城市規劃師、建築師。那時寫他替電車設計了一條新路線,就是特地兜去灣仔北的填海區。從前的電車路旁邊就是海,現在幾乎沒有一段電車路是臨海的。於是我在想,為何不設計一條走到灣仔新海旁的電車路線呢?」說的也是。坐在電車上,迎着海風,只能成為現代香港人的想像與鄉愁。
灣仔填海之路
這次灣仔碼頭遷拆,原因不外是填海建馬路。若說沒有填海,便沒有灣仔,實在也不為過。在1842年以前,灣仔皇后大道東以北的地方,都是海洋。灣仔是少有的社區會以路牌標出海岸遺址。除了電車路,灣仔仍有一些隱藏着的海岸遺蹟,例如位於軒尼詩道,近杜老誌道的籃球場,旁邊的石壁,便曾是用來開山劈石來填海的摩理臣山部分遺址。又如皇后大道東通往廈門街的幾級階梯,曾是碼頭。
文﹕蔡琇莹
圖﹕胡景禧、香港舊照片網站、蔡琇莹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