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消失的島嶼長青網文章

2014年08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8月17日 06:35
2014年08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已消失的島嶼」,編輯拋來這道題目,着我看看如何可以成稿。既然「消失」了,我又如何將他們重現呢?但香港那些「消失」的島嶼,原因不是因為被大水淹沒或陸沉,而是因着填海而成為陸地的一部分。城市發展,城市的陸地面積擴大了,但從前可以到達的地方,如今反而更孤絕。


No man is an island.

島嶼,總被人以與「孤獨」、「寂寞」等掛鈎。而香港範圍內的小島卻總不免要與大陸填上,要獨善其身都難。


香港由大大小小二百三十多個島嶼組成,單是香港島,有接近一百三十萬的人口,還未計大嶼山、長洲、南丫島及坪洲等。香港的島嶼之所以遭被消失,原因是我城「山多平地少」而要造新地,在將海洋變為陸地的過程中,小島亦變成土地。好些島嶼上的山還保留着,如將軍澳的鐵蔘洲、佛堂洲,但大多都移為平地。若不是透過古今地圖或文字紀錄,從前「島嶼」的身分根本無從辨識。


有沒有人統計過香港無人居住小島的分別用處呢?沒人住的地方,許多原來是礁石,後來填海移平為地,建成住宅、公園、交通幹線,如高速公路、隧道,甚至是機場跑道。


在網上搜尋香港消失的島嶼的資料,找到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畢業生王越的網站。來自上海的她,今年初跑到十多個曾經是「島嶼」的地方,拍攝這些島嶼的現况。「沒想到香港有那麼多消失的島嶼,知道之後還是挺吃驚的。以前只聽說香港填了很多海,卻不知道原來在填海的過程中還犧牲了那麼多的島。拍攝的時候,當我想到自己腳下的這一片地曾經是海洋,便覺得不可思議。」身在外地的她以電郵回覆說。她說,外地很多地方,如荷蘭、日本都有「填海紀念館」,但在香港,除了她到過的紅磡海心公園有一塊紀念石碑以外,其他「島嶼遺址」都沒有相關記載。她說她並不反對所有的填海,可是,她知道將海洋填為平地是無可挽回的改變:「我們不應忘記那些已經變成陸地的海洋和島嶼對香港發展的貢獻。享受成果的同時,是否也需要了解並尊重它們所做出的犧牲?」


另外,當我們乘車經過銅鑼灣告士打道時,有沒有想過奇力島曾是一個「島」?跟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請教,這個島與香港不少近岸及邊界的島嶼一樣,都是香港重要的軍事重地。


英軍火藥庫——奇力島

維多利亞港之內以前有個小島,叫燈籠洲,又叫奇力島(Kellet Island,或吉列島)。未在紅磡海底隧道興建之前,這裏是一個小島,今日銅鑼灣的登龍街,與渣甸坊附近的燈籠街街市,都因為這個燈籠洲(奇力島)而命名。


「香港開埠以後,奇力島的位置是香港島的軍事戰略重點。這裏曾經是英軍的火藥庫,也有炮台,與金鐘海岸的軍事設施屬一軍事網絡。」李浩然說,由於小島遠離民居卻近岸邊,作為火藥庫,補給方便,「它與金鐘前火藥庫(即現亞洲協會)一樣,位於『山旯旮』地方,即使意外爆炸也不會累街坊。」所以香港有一些小島都用作儲存火藥之用,如鴨脷洲以西海面便有一個火藥洲(Magazine Island),曾是駐港英軍的火藥庫,島上的火藥庫現在成了三級歷史建築。


建海底隧道填海連接銅鑼灣

「從前由港島西(近聖類斯中學)至東(即現在筲箕灣海防博物館)沿岸都有不少炮台,炮台之間的距離其實根據它們的射程而定,奇力島的炮台也屬其中之一。」他說,奇力島作為軍事要點於二次大戰前後漸漸褪色。1938年,香港遊艇會從北角搬至奇力島,遊艇會會址建於當年英國海軍火藥庫的地基之上。據香港遊艇會網頁的資料,1952年曾有一條堤道(Causeway)建成,連接奇力島與銅鑼灣岸邊。至1969年,因着興建香港海底隧道的出口,政府開始將奇力島一帶的海岸填為土地,奇力島因此與陸地連結起來。現在仍是香港遊艇會和海底隧道出口的所在。


另外,奇力島亦屬一個有考古價值的地點。1991年,遊艇會進行改建工程時,在小島地底發現一個陶罐,裏面盛載着過千個隋、唐及宋代的錢幣!現在於《香港考古資料》網站也可以看到這些考古發掘。至現在仍不時有考古田野發掘工作在「島上」進行。


「翻版」歐洲小城——昂船洲

在王越拍攝一系列「Island without ocean」的時候,也有到過昂船洲拍攝。這裏令她最難忘的是氣味﹕「那裏有一條公路,兩邊基本都是貨櫃碼頭,還有軍營和污水處理廠,所以有一段路特別惡臭難聞,唯有掩鼻而行。」不是她提起,我還不知道原來荔枝角有小巴路線44M到達昂船洲。


不時聽到昂船洲的名字,但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她似乎比長洲、南丫島等離開九龍半島更遠,又或根本不知道她的位置。事實是昂船洲在香港歷史之中有其獨特的位置。早在1860年,她的名字已出現在中英《北京條約》之中——條約列明了中國割讓九龍半島南端給英國的範圍,而那條界限是東起「九龍炮台」,西至「盎船州」(Stone Cutters Island),即現在的昂船洲。


昂船洲似乎從香港成為殖民地至今都是軍事基地,是駐港英軍軍營,這裏有軍人住所、遊樂場、球場、餐廳、碼頭、教堂,甚至是海浴場,聽起來像一個度假小島應有的設施——在網上查閱昂船洲的舊照,找到不少前駐港英軍及其家人的生活照,看到的是英式小城的生活場景,難以想像曾經有班來自外方的人可以在南中國的小島上「複製」歐洲的生活。這裏也有軍事監獄,也有一座無線電天線塔——據說在1930年代,英國以昂船洲為基地,設立了當時最大的信號情報截聽站——遠東聯合情報局。可見這小島作為戰略地點的重要性。二次大戰時,日軍亦曾攻下此島,戰後才由英軍駐守。


當昂船洲還是小島的時候,也曾開放過給市民遊樂。1921至1927年,殖民地政府曾開放昂船洲海浴場,主要給九龍半島上的居民使用。市民還可在佐敦道碼頭乘渡輪到島上游泳。


建新機場填海連接葵涌長沙灣

1990年代初,因為赤鱲角機場的興建,昂船洲於是在此時進行填海工程,與對岸的葵涌、長沙灣連成一起,作為興建西九龍公路及機場快線的陸地。1997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正式接管這個駐港英軍的海軍基地。因着填海得來的土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於2001年建成,處理從九龍半島及港島東北地區而來的污水。昂船洲與陸地相連後,多個「為市民服務」的單位同在,但同樣與市民隔絕。唯有一年幾天的解放軍軍營開放日,市民才有機會到「島上」參觀。


海中燒鴨——鴨脷洲鴨脷排

當公路建成連接半島或大陸,「小島」慢慢失卻其身分意義。


曾是健力士世界紀錄「人口密度最高小島」的鴨脷洲,島上居民現在大多依賴鴨脷洲大橋作為交通路徑。「現在洪聖爺廟的所在,以前曾是一個與鴨脷洲連起來的小沙洲。」李浩然說,在一張繪於1841年的香港仔地圖上,還可看到鴨脷洲北岸對出有一連接着的小島,島上還有一建築,依其位置應是現在的洪聖古廟。


細看這幅1841年的地圖,李浩然說鴨脷洲其實的很像一隻「燒鴨」,「我曾坐小艇繞過鴨脷洲一遊,發現鴨脷洲加上鴨脷排﹙鴨脷洲旁一個小島﹚,真的很像一隻立體的『燒鴨』,尤其是鴨脷排上的小山丘,就像3D的鴨頭」。鴨脷排與鴨利洲也是一連島沙洲,現在仍有不少人從鴨脷洲徒步到鴨脷排當行山路線。跟李傳來的一張燒鴨圖比較,果然與鴨脷洲相似。


求子勝地——土瓜灣海心島

在九龍市中心也有不少從陸地變成海的地方,如之前在「土瓜灣街邊微歷史」提及過的土瓜灣海心島。土瓜灣海心島在浙江街對出海面,島上有一海心石和魚尾石,還有一座海心廟。記得之前街坊周太還說當時廟內有張龍牀,不少求早生貴子的女善信會坐艇到海心廟去作福及「摸龍牀」。問她那廟是否靈驗呢?她說她早就誕下幾名子女,所以不用到海心廟祈求,難以驗證。至1960年代中,因為填海工程,原來在海心的小島現在頓成了土地,變成了海心公園。


2014年,女生王越也去過海心公園,不過她不是為了祈福,而是想拍下這個「前海島」的影像。她覺得這裏較其他拍攝的地方更有「人氣」﹕「無論什麼時候去,總有許多老人在公園裏唱國語老歌的KTV,那景象十分有趣。」海心廟所在的小島消失後,廟內善信供奉的「龍母」,也移至土瓜灣天后廟去。海心島,頓成少數容易到達的「小島遺址」。


消失的島嶼們

王越走訪了十多個島嶼遺址,拍了當下島嶼與陸地相連後的景况,當中不少成為了公路、住宅或是公園的一部分。這些照片都在她的網頁http://vinkyw.com/ 與人分享。


文 蔡琇莹

圖:李浩然﹙奇力島、鴨脷洲﹚、王越及「香港舊照片」網站提供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