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改民意關注組」在上周公布了第二份民意調查報告,較多傳媒報道的是有五成半受訪者認同就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即使提名程序不滿意,都可以先實行一人一票選舉行政長官」,即是坊間所謂的「袋住先」選擇。相反,只有三成半受訪者認為,「如果提名程序不滿意,寧願不實行一人一票選舉行政長官」,即所謂的「企硬」選擇。
港人多溫和 少願意拋頭顱灑熱血
另外,大概七成的人贊成「透過談判方式,可以爭取合理的普選方案」,只有兩成的人認為「透過抗爭方式,才可以爭取合理的普選方案」。
以上的總體數字一點都不奇怪。衆所周知,香港人大部分都是溫和、務實的,而且已經習慣了龜速改革,更不會輕易投入拋頭顱、灑熱血之列。
關注組的調查所得,有意思的不在於大數字,而是數據組成部分的變化。最明顯的例子是自稱屬於泛民主派的受訪者(佔總數的四成左右),在幾個月前的第一次調查時,五成半選擇「袋住先」、三成半要「企硬」。到了今次調查,比例是48%對47%,亦可以說是一樣。
同樣地,自稱泛民主派的受訪者,43%選擇「談判」,40%傾向「抗爭」。
泛民支持者 態度漸趨強硬
關注組把這些數據解讀為:泛民主派的支持者,態度逐漸趨向強硬。我是關注組15位成員之一,認同這個判斷。讓我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問:假如你是泛民議員,甚至是政黨大佬,你會怎樣看待這些數據?
首先,你必定會慨嘆:你的支持者當中沒有一個多數派,你也不能「從善如流」、簡單地跟大伙兒走。
於是你會做一個博弈分析(Game Analysis): 如果你表現得溫和,會得到多少溫和派的支持,同時會失去多少激進派的票源,甚至引來激進派的攻擊?反之,若你選擇激進,又有什麽程度的得和失?
我估計你立刻會發覺必須傾向激進。現實是,只要你不是沒規沒矩的為衝擊而衝擊,溫和的選民不會因為你較為激進而離棄你,就算他們有些不滿,你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例如做街坊工作、就某些議題發聲去「碼着」他們。但相反,激進的選民絕對會因為你不夠激進而把支持投到其他泛民派別身上。
憂泛民人士自身空間收窄
最典型的情况是民主黨。5年前選擇協商,結果被激進派呵責「票債票償」、窮追猛打,後果慘情。所以上星期民主黨內舉行集思會後,宣布的立場必然是採取「又談判又抗爭」的兩條腿路線。
我看今次的民意調查,關心的不是大部分香港人的態度,而是泛民人士自身的空間在收窄,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李律仁 法律界人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