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預計將於8月底的會議上,審議梁振英提交的政改報告,可謂中央正式亮出政改「底牌」。
綜合北京方面的分析,儘管人大審議的目的是批准啓動政改,但人大報告亦或會闡明中央針對政改的三大原則:
其一,明確否定公民提名。儘管特首的報告中並未「講死」公提,但張德江近日深圳之行已明示公提不能接受,預計人大報告將以書面形式對此「落閘」。
其二,確定提委會的選舉框架。公提被否决後,行政長官依照《基本法》「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人大或對提委會的改進原則作出說明。但由於選舉辦法的制定主體是特區政府,人大給出的原則料不會過細。例如提委會界別及組成人數是否需要增加,人大或給予彈性協商空間。
其三,對「愛國愛港」的標準進行詮釋。自去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喬曉陽首次表明特首候選人須「愛國愛港」以來,中央尚未對這一標準給予權威解釋。
政改「出牌方」轉移到泛民一邊
從法律角度看,重申《基本法》第44條之「硬條件」以及擁護《基本法》及憲法在香港的實施,都可能構成特首「愛國愛港」的內涵,其外延則將涵蓋不鼓吹獨立、不反對一國兩制以及不顛覆國家政治制度等。
總之,8月人大報告出台後,各方尚有進一步對話與協商的空間。但從務實的角度看,對話應回到法律性及技術性的軌道,如探討提委會將如何行使提名權等問題,而不是停留在質疑中央政改誠意等政治性齟齬之上。
如是,政改的「出牌方」將轉移到泛民主派一邊,究竟是在中央主導的框架之下尋求政改空間,還是將政改無限期置於「政治性質疑」層面以維持僵局,又抑或是故意將水「攪渾」致使普選落空,這不僅是對泛民立場與智慧的考驗,更是事關香港政制發展的選擇。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至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這是《基本法》確立的政制發展目標。然而政改僵局至今,「憲政危機」之虞正在逐漸顯現。
一方面,港澳「高度自治」並不改變中國單一制的國家屬性,因而就《基本法》的原意看,中央對於特首的任命權是一項實質權力而非程序性的「虛權」。即如果特首人選不能滿足中央對於地區性行政長官的限定標準,中央無法行使任命權,香港恐陷於「無政府狀態」之下。
政改不能無限期擱置
另一方面,如果《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目標無限期拖延,政制革新之路亦將蒙上陰影。張德江深圳之行除了為政改「撐腰」,亦有暗示政改不能無限期擱置之意。
為避免香港在民主政治的早期就陷入「憲政危機」,在8月人大報告出台後,各方更需謹慎「出牌」。北京學界耳語,中央對政改的民意表達持開放態度,即基於政改框架下的討論,即使言詞激烈,亦不失對話求同的空間。但過激言行也不會被無條件包容:違反香港法例者當由警隊依法處置,有意攪局者則要承擔政制發展的停滯之責。
綜合北京方面的分析,儘管人大審議的目的是批准啓動政改,但人大報告亦或會闡明中央針對政改的三大原則:
其一,明確否定公民提名。儘管特首的報告中並未「講死」公提,但張德江近日深圳之行已明示公提不能接受,預計人大報告將以書面形式對此「落閘」。
其二,確定提委會的選舉框架。公提被否决後,行政長官依照《基本法》「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人大或對提委會的改進原則作出說明。但由於選舉辦法的制定主體是特區政府,人大給出的原則料不會過細。例如提委會界別及組成人數是否需要增加,人大或給予彈性協商空間。
其三,對「愛國愛港」的標準進行詮釋。自去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喬曉陽首次表明特首候選人須「愛國愛港」以來,中央尚未對這一標準給予權威解釋。
政改「出牌方」轉移到泛民一邊
從法律角度看,重申《基本法》第44條之「硬條件」以及擁護《基本法》及憲法在香港的實施,都可能構成特首「愛國愛港」的內涵,其外延則將涵蓋不鼓吹獨立、不反對一國兩制以及不顛覆國家政治制度等。
總之,8月人大報告出台後,各方尚有進一步對話與協商的空間。但從務實的角度看,對話應回到法律性及技術性的軌道,如探討提委會將如何行使提名權等問題,而不是停留在質疑中央政改誠意等政治性齟齬之上。
如是,政改的「出牌方」將轉移到泛民主派一邊,究竟是在中央主導的框架之下尋求政改空間,還是將政改無限期置於「政治性質疑」層面以維持僵局,又抑或是故意將水「攪渾」致使普選落空,這不僅是對泛民立場與智慧的考驗,更是事關香港政制發展的選擇。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至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這是《基本法》確立的政制發展目標。然而政改僵局至今,「憲政危機」之虞正在逐漸顯現。
一方面,港澳「高度自治」並不改變中國單一制的國家屬性,因而就《基本法》的原意看,中央對於特首的任命權是一項實質權力而非程序性的「虛權」。即如果特首人選不能滿足中央對於地區性行政長官的限定標準,中央無法行使任命權,香港恐陷於「無政府狀態」之下。
政改不能無限期擱置
另一方面,如果《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目標無限期拖延,政制革新之路亦將蒙上陰影。張德江深圳之行除了為政改「撐腰」,亦有暗示政改不能無限期擱置之意。
為避免香港在民主政治的早期就陷入「憲政危機」,在8月人大報告出台後,各方更需謹慎「出牌」。北京學界耳語,中央對政改的民意表達持開放態度,即基於政改框架下的討論,即使言詞激烈,亦不失對話求同的空間。但過激言行也不會被無條件包容:違反香港法例者當由警隊依法處置,有意攪局者則要承擔政制發展的停滯之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