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偉文﹕削減「自由行」人數對零售業就業影響輕微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11日 06:35
2014年07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城市大學曾國平博士於6月13日在《信報》解釋了最近張建宗局長有關一些零售業失業率的統計問題,當中涉及1.49萬零售業失業人數是如何得出問題。其實,政府每季刊出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是有分別列出零售業的就業人數和失業人數,及相關失業率,張建宗局長指的1.49萬位零售業待業人數和4.2 %業內失業率(按政府公布數字應是 4.1 %), 正如曾博士所言「按以前從事行業劃分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不能反映零售業的失業情况,因行業之間勞動力大部分情况是互相流動交替,張局長的說法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失業人數不應是曾博士所言用包括零售、住宿和膳食服務3個行業的失業率推算出來,而是按統計樣本計算出業內失業人數。按政府的數字,2014年第一季,零售、住宿和膳食服務3個行業的「按以前從事行業劃分失業人數」是2.72萬人,相關失業率是 4.2 %,張局長說零售業失業率 4.2 %,應是把零售、住宿和膳食服務3個行業綜合失業率 4.2% 和零售業失業率 4.1 % 混淆了。


其實,就業和失業都是一個勞動力流動的概念,個別行業的失業率意義不大。反之,業內就業人數變化或職位空缺變化的意義更大。筆者從統計處收集有關數據整理了零售業銷售貨值的每季變化和零售業就業人數的每季變化作出比較,數據時間由2008年第四季(即「一簽多行」推出前半年)至最近數據 2014年第一季為止。


零售企業增聘人手謹慎

數據顯示,零售業銷售貨值的升跌對業內就業人數影響輕微,零售業銷售貨值變化幅度和波動性均遠遠高於業內就業人數的變化情况(見圖)。例如,2010年第二季至2011年第一季(見圖,灰色部分),銷售額變化持續上升至 50%,就業人數的變化卻還是低於 10% 的水平,整整四季時間,即使就業數據會出現滯後,也應大部分反映了,其中可能影響當時零售業就業人數變化的原因是最低工資立法的爭論和談判。但到了2011年第二季後的多個時段(見圖,黃色部分)的零售銷售額增長放緩,甚或出現負增長的倒退現象,業內就業情况還是表現平穩,變化幅度長時間處於10%以下。這反映了零售企業在增聘人手的謹慎,對成本控制十分小心。因此,削減「自由行」人數對零售業以至香港整體失業率影響較微。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 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