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鑰機﹕七一遊行人數的迷與思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10日 21:35
2014年07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2003年起,每年的七一遊行人數都很多,大家都希望知道實際有多少人參與,但不同機構對參加人數的估算卻有很大差距。究竟哪個機構的數字較貼近真實?哪種計算方法較可取?數字的含義是什麽?報刊如何報道這些數字?比較歷年得出的各種數據,我們可以總結出什麽經驗?這是本文想探討的一些問題。


統計方法不同 結果相對穩定

今年有數個組織公布了七一遊行人數的估算。主辦者民陣指最少有51萬人參加今年的遊行,方法是計算在馬路及行人路的人士,再乘1.5以彌補中途插隊而未被點算者,但為何用1.5?在不同地點的具體人數為何?盼望民陣以後可公布詳情。警方的說法是在高峰期有9.8萬人,但這只是個片段式的數字,不可能全面反映參與遊行的總人數,和其他公布的數字在性質上也不同。


港大民研計劃派人在軍器廠街天橋上點算人數,再根據經驗乘以某個調整參數,得出初步估算的16.2萬。此方法簡單可行,設計上無大問題,但最後估算要在數星期後進行了民調並取得最終參數,才能有最後結果。港大葉兆輝團隊的設計近似,派人在不同地點計算人數,並抽樣了解遊行人士所經路線,但未能顧及插隊或中途離隊者。他們得出的12.2萬人數,其實和港大民研未經參數調整的11.2萬頗接近。至於網民提出不同的推算方法,因他們未有作現場實地測量點算,只以面積、密度等因素作粗略估計,未有考慮人流的動態變化,所得的數字因而不能作準。


大家面對很大群人時其實難以準確估計人數,通常都會高估。一個例子是2009年的七一雷曼事主聯盟遊行。聯盟聲稱當日有2.5萬人,警方的數字是4000人,港大民研的數字更低至2800人。當日我也有在天橋上一起點人數,合多人之力點算2000多人應很準確。


在遊行過程中,大家如果站在灣仔軍器廠街天橋高位向東遠望,感覺真是人頭湧湧氣勢逼人,不單有「成千上萬」,更覺得應是起碼數以萬計。但如果在天橋向下望經過的人流,會發現人群的密度其實不算高,感覺很不一樣。


報章重視數字 點算有迹可尋

附表是歷年不同機構對七一遊行人數的估算,及港大民研用作計算最終遊行人數的調整參數。不同年份數字的變化頗大。用港大民研的數字作基礎,可計算出民陣和警方數字相應的百分比。民陣在2003年及2005年的數字和港大的相若,但在其他年份民陣的數字就較高,近數年更是港大的3至4倍。警方的數字一般低於港大的,只有2004年例外,其餘年份的比例約在六至八成之間。港大調整參數愈高,顯示該年實際有參加遊行者但未有被點算的比例愈高,平均數約為四成多。


香港18份主要報章中,除了3份親中報紙外,都在7月2日以頭版頭條對七一遊行作大篇幅的報道。所有18份報紙都有引用民陣、警方和港大民研提供的遊行數字,有數份報紙同時引述了葉兆輝團隊的數字。


最看重數字的報紙有4份,它們將民陣的遊行數字放在大標題。《蘋果》的大標題是「51萬人再創03奇蹟」;《東方》是「無懼日曬雨淋 51萬人遊行」;《成報》是「51萬人上街訴心聲」(它同時引述張曉明的說話作副題);《都市日報》是「逾51萬人發聲上街爭民主」。《星島》、《明報》、《新報》和《南早》的大標題也指出,遊行人數是近10年新高。


很多其他報紙雖然沒有在大標題放遊行數字,但也在小標題或以圖表方式清楚列出不同組織發布的人數統計,就連《大公》和《文匯》也不例外。只有《商報》和《南早》對數字作較低調處理。


親中報章的大標題就很不同。《大公》的大標題是「七一遊行人數民陣吹大4倍」;《文匯》的大標題是「各界鬧『民陣』遊行 『發水』報大數」;《商報》的大標題是「反對派例牌報大數蠱惑人心」。


總結多年的遊行人數的統計,我們可得出下列一些經驗:

1. 統計原應屬科學的範疇,但遊行人數卻添了政治性質。希望大家能以科學的態度處理數字,不要基於自己的立場或利益作解讀。


2. 印象不可靠,要用科學方法和實證資料。面對不同的數字,要看消息來源的中立性、公信力和調查方法。沒有十全十美的統計方法,但有些方法較其他的為佳。


3. 港大民研計劃用作調整的參數為1.28至1.75,平均是1.43,表示在有被點算的遊行人士中,另有43%未被計算。過去12年,此參數頗為穩定。


4. 以港大民研的數字作為基準,民陣的數字是港大的2.59倍,警方的數字是港大的0.78倍。一些人會把民陣和警方提供的數字相加再除2,認為所得數將較貼近真實。過去12年的數據顯示,應把民陣和警方的數字相加後,再除3.37,所得結果就大約和港大的一致。


5. 遊行人數很多或很少的年份,對民陣及警方的數字比例(見表)沒有明顯影響。近年民陣人數比例相對港大的偏高,警方的數字就較穩定,但基本偏低。


6. 在報章報道中,都有民陣、警方、港大民研的數字。互相比較印證,雖不能令這些估算更接近,但可保障市民的知情權,讓大家自行判斷。


7. 可以試將七一遊行人數和一些社會指標(政府民望、市民信心、現狀滿意程度、失業率、物價指數等),作相關系數分析,或可以看到遊行規模背後反映的是什麽問題。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


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