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專家教路 培養有禮孩子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09日 06:35
2014年07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距離9月的直資及私立小學面試高峰期還有一段時間,但為了考進心儀的小學,家長為裝備孩子,讓他們學齊十八般武藝;當然還有蒐集學校資料、收生要求,我們翻看一些著名小學的校長對學生要求的看法,發現英華小學林浣心校長曾說﹕「無禮貌的小朋友,一定唔收」;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梁麗美校長說﹕「待人有禮、謙遜的態度從小培養,並不可以裝出來的。」


禮貌品德都是學校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但有別於學算術學鋼琴,品德教育從沒有一套方程式,父母做足身教言教,孩子還是不受教!到底家長要怎樣做,才可令孩子變成有禮小孩呢?

在教導子女做個有禮小孩時,爸媽們曾否遇過以下難題而不懂招架?例如子女因鬧情緒而不願叫人、經多次教導也不願分享玩具和食物?3至6歲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階段,專家提醒父母,光為孩子沒禮貌而感到尷尬無補於事,在尊重孩子獨特性格以外,家長也得堅持要孩子守禮的原則。


˙資料提供﹕

˙梁﹕梁翠雲

- 聖雅各福群會渣打香港150週年慈善基金中環樂寧兒童發展中心服務經理

˙忠﹕陳鑑忠

-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

˙君﹕陳香君

-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不願叫人 或有原因

“ 父母平日待人有禮,做足身教,但孩子總不會主動跟別人說早晨或謝謝,除了要父母提點後才叫,有時也按心情行事﹕心情好時會主動叫人,心情不好便不瞅不睬,令父母十分尷尬。 ”


梁﹕我認同這一代的孩子較自我中心,喜歡做便做,不喜歡便不做。但若小朋友年紀還小,家長應下定決心表明有禮貌是「家規」,要給孩子明白沒禮貌是要承擔後果,例如爸媽提點過後孩子仍不肯打招呼,可待至孩子肯叫人才准他離開,又或者以折返不外出、不准看卡通片、媽媽不為他說睡前故事等作懲罰,讓他們明白即使自己是小朋友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當他們知道父母的底線,養成習慣後便自然把有禮貌當成常規。


忠﹕小孩如果表現內向、不打招呼,有三個可能﹕唔想做、唔識做、唔敢做。家長宜推想一下背後原因,例如當時他們心情不佳,或見到陌生人不熟悉對方,引起焦慮等,而並非小孩無禮貌或不乖巧,只是一時不適應。


◆向兄姊學禮貌

“ 家中有兩兄弟、姊妹,姊姊或哥哥對人有禮,但弟妹卻不太有禮貌,例如出入大廈時哥哥會主動跟管理員說hello,妹妹卻沒有反應。在同一家教之下,為何兄弟姊妹間會有不同表現? ”


梁﹕即使孿生兄弟也會有不同的性格,但如上題一樣,無論小朋友是反叛、自我或硬頸型,家長一定要堅持孩子要守禮的原則,只是有時候可能弟弟或妹妹比較內向,語言能力又不及兄姊好,父母可以接受他們小聲一點說早晨或改為向別人揮手示好。此外,3至6歲的孩子仍然很重視父母的評價,在哥哥或姊姊做得好的時候,不妨給予稱讚或小禮物作獎勵,讓弟妹也積極向兄姊學習。


性格使然 並非對着幹

君﹕家長宜針對子女的性格作調節;個別小孩性格較反叛,則應該多給他們空間,避免做出「相反行為」,例如叫他不要碰某樣東西,而他偏要碰,但這行為不帶情緒問題,不代表向父母「對着幹」,只是性格較為反叛、自主而需要多一些空間。相反,如小孩是順從型,父母則宜多給指引,讓他從經驗學習法着手。此外,家長亦需注意兄弟姊妹間產生妒忌,而出現不同行為以爭取父母注意,宜疏導這些情緒。


◆社交改善「霸王」性格

“ 孩子是家中的小霸王,上街也一樣,不會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可是父母在平日已不斷提點和教導他要分享。假設小朋友已過了3歲的「自我」階段,那麼他的霸道行為是否性格使然,父母難以扭轉? ”


梁﹕很多孩子萬千寵愛在一身,在家中習慣做小霸王,既已成習慣,當然在街外也不會突然改變其霸王性格。父母應多給孩子製造跟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機會,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並不只有他一個;當孩子出現霸道行為時,也要立刻提點和教導,無論他們怎樣不願意或哭鬧也得跟其他人輪流使用物品,如孩子以打人還擊,父母更可沒收玩具。家長要明白如不趁小調教好子女性格,他們將來就永遠是個霸道的人。


合作性遊戲學習相處

忠﹕家長可以透過社交、遊戲、讚賞三方面去讓小孩學習與他人相處及分享。首先,家長對子女及其他小孩的要求要「公道和合理」,例如邀請其他家庭到訪家中,首先要與對方家長約法三章,解釋要遵守家中規矩,目的是想讓孩子學習分享,而非對對方無禮,當小孩之間出現爭執,對其他小孩都要一視同仁,而非怕得罪客人而不糾正或責罵對方子女錯失的行為,目的是想在場每個小孩都學習分享的重要。另外,家長亦要多選擇遊戲的種類,例如是層層疊、大富翁等合作性遊戲,製造學習相處及分享的機會。最後,小孩要多讚賞,年幼小孩有良好的行為不要當作是「應份」,應讚賞他懂得分享與無私。


◆逐漸放手 接納陌生人

“ 孩子平日跟父母對答如流,也屬健談的孩子,但每當陌生人、親友或老師問他問題時,孩子總是表現害羞不願回答,有時更只望着身旁的媽媽,要媽媽替他回應。父母擔心若自己不在他身旁,孩子就不會主動回答別人問題。 ”


梁﹕父母不可以習慣性地替孩子回答別人的提問,這樣會使孩子永遠沒有回答的機會,更加未能儲夠勇氣去回應別人。如子女性格害羞,父母大可替他們作引子,例如﹕「你告訴叔叔我們到了……」讓孩子接着作補充,並給他們時間去組織回答,不要以強迫的姿態督促他們立即說話。即使孩子答得很短或聲量很小,家長都應加以鼓勵。平日可多讓孩子參加社交小組活動,學習回應別人及自己處理問題。


社交失調 尋求專業意見

君﹕小孩性格如顯得內向、害羞,只是一時的問題。但如出現極端沉默或焦慮等症狀,就要尋求心理學家或醫生的專業輔導。例如常見的「選擇性緘默症」,小孩去到某個場合突然變得沉默、變成啞巴,例如是課室,或見到帶眼鏡的人(曾經歷帶眼鏡人士對孩子不好的經驗)就沉默起來。另一常見症狀是「社交焦慮」,對着初相識的陌生人,會感到很大壓力、害怕出醜被人笑等,而變成害怕社交。家長要觀察小孩是害羞還是出現社交失調。


◆推已及人 培養同理心

“ 父母經常教導孩子要有同情心,自己也有做義工的習慣,但孩子總是沒有同理心,更覺得做義工幫助別人很傻。父母應如何灌輸他們幫助別人的價值觀? ”


忠﹕家長身教當然重要,但小孩學習同理心並非只靠觀察父母的行為,而是靠實踐,主要來說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認知」,要讓小孩動腦筋思考他人景况,例如卡通片中,有卡通人物因為醜樣而被人欺負,家長可以暫停播片,問小孩「是否真的因為醜樣而被人欺負?還是有其他原因嗎?」等等,讓小孩思考其他人不幸遭遇的原因,深化討論。


假設性問題引導思考

第二,要代入「情感」,家長可從日常生活如新聞事件、同學、卡通片或街上見到的事物作例子,向小孩提出一些假設性問題,例如「你與卡通人物有無共同點?有無朋友像情節般欺負過你?如果你是卡通人物會怎辦?」令小孩代入情感去理解同理心。


最後是「行動」,當小孩理解及感受到他人的不幸遭遇,就要令他們採取行動及實踐,例如「老婆婆身體不好,站立太久會疲倦,你明白的話可以讓座嗎?」等等。培養小孩同理心可從以上三個步驟着手。


君﹕家長注重身教,但有些地方可能被忽略。從以往輔導的例子,曾發現有善良家長喜歡服務他人,但可能對着子女時也習慣了「服務」,令子女覺得被照顧及幫忙是應份,容易製造了「港孩」或「港童」的情况。另外,亦見過家長對大部分人都非常有禮,但小孩待人接物態度仍然很差,尋根究柢下發現原來是母親在家中會嚴厲責罵菲傭,這些責罵行為刺激感特別強,潛移默化下令小孩模仿了而不自知。


文﹕顏燕雯、陳詩雅、鍾家寶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統籌:陳詠詩

編輯:王翠麗

美術:Money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