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德國總理默克爾昨日在北京清華大學發表演講,與許多來訪的西方政要不同的是,她並沒有避諱人權問題。默克爾提到四分一個世紀前,她親歷的柏林牆倒塌往事,「讓我們得以進行自由的對話」,「在中國進行這樣的自由對話,也是很重要的」。她又對學生說,未來需要一個開放、多元、自由的社會,公民要能夠相信法律的力量。
稱可持續發展造財富
默克爾以德語發表演講,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她說,可持續發展未必要犧牲經濟增速,反而是創造財富的機會,例如中德聯手發展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可持續發展關係到如何善待大自然及如何促進社會進步,但僅有科學技術並不能帶來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法治、自由對話以及民主制度」。
信法律「非當權者法則」
默克爾強調,可持續發展有賴一個健康的和公正的司法體制,公民相信的是法律的力量(power of law),而不是當權者的法則(law of the powerful),「只有一個開放、多元化和為每個人都提供自由空間的社會,才有能力成功地塑造未來」。她又指,可持續發展還涉及社會公平,需要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清華是一個自由、創新、有開放精神的大學,希望通過你們的努力,為中國未來的發展作出貢獻」。
默克爾還提到中德人權對話,「對我來說,這個(中德人權)對話非常重要,因為25年前,一場和平的革命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發生,最終導致柏林牆倒塌,並讓我們得以進行自由的對話」,「我認為,在中國進行這樣的自由對話,也是很重要的」。法新社形容,演講結束後默克爾得到了「禮貌的掌聲」。不過,內地傳媒並無報道她上述涉及人權和法治的言論,而着重報道她提及二戰歷史的部分(見另稿)。
東德長大 曾任政府發言人
默克爾1954年生於聯邦德國(西德),幼年時被父親帶到東德,在東德長大。1989年底,東德爆發連串抗議浪潮,時年35歲的默克爾此時步入政壇。她1989年11月加入東德「民主覺醒」組織,1990年出任東德末代政府的副發言人,在東西德統一後當選聯邦議員,她也是首個出身東德的德國總理。
法新社指出,默克爾此行雖然以經貿議題為主,她沒有如最近訪華的其他西方領導人一樣避談人權議題,儘管用語都非常謹慎。她2007年9月因為接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而觸怒中國政府,翌年10月中德關係修復,她再度訪華。默克爾昨晚結束3日的訪華行程返回德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