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民眾爭取特區行政長官(特首)真普選,51萬人上街,上千名香港民眾響應「學聯」與「學民思潮」發起「公民抗命行動」,預演「佔中」,警方宣稱上街人數只有9.86萬,並驅離民眾,拘捕511人。這場運動從台灣角度而言,確實大不同於以往,最新的核心疑問是:「太陽花」學運可不可能「技術輸出」到香港?
根據筆者的觀察,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此前我曾經判斷,兩獨(台獨港獨)合流不易,如今必須略加修正,雖還談不上是「兩獨」,但台港社運界人士的交流確實近期頗為活躍頻繁,其目的究是觀念和思維的相互激蕩啟迪?抑或是行動技術層次的彼此學習呢?難道,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令北京發火嗎?我想不是的。這值得北京方面好好想一想,是什麼因素催化鼓勵了台港反北京力量的成長。
陳為廷闖港失敗惹質疑
觀察「太陽花」會不會輸出到香港,大致有幾個面向:第一,主要領導人物的往來;第二網絡新媒體的傳播與宣傳效應;第三,台港對法治精神和執法能力的差異。
「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陳為廷日前持台胞證闖關香港,最終被遣返;這其實就是領導人前往第一線的行動之一。其餘的領導人物,如王丹、黃國昌、林飛帆等人,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赴港,不過這得要長期觀察。陳為廷赴港,有台媒譏其「做騷」,更惹起網絡和媒體質疑他既然反中,何以持中共公文書台胞證大剌剌衝香港,這與其台獨立場相左。
陳為廷對筆者辯稱,這樣的質疑很無聊,「這是無可奈何,要怪的是中共和台灣的馬政府令台灣人無法持護照入境香港」。
「太陽花」學運的發動,有很大部分是受惠於網絡。大家記憶猶新的是,學運幾乎充分運用資訊科技各種通聯軟件,發布消息和啟動聚眾,由網絡靈活快速地散發;而且伴隨完全通俗簡化的「懶人包」,令反服貿一舉站上宣傳高地,迫使行政院跟着學,但怎麼也學不像。
預演佔中未盡用網絡力量
香港的佔中好像還沒有完全取法於此。但我們很難論斷或低估香港人用通訊科技的能耐。只是「太陽花」核心人物若無法進入香港,只藉由網絡,那就很難說這是一種「技術輸出」,充其量只是精神加盟罷了。
港社運法治精神勝台灣
至於香港的法治精神,看來比台灣人好。至少,整個活動和平收場,而香港警方逮捕的人數雖多於台北的「太陽花」學運,但手段相對溫和。不過這樣的比較也有盲點,老實說,「太陽花」學運的「暴力性」客觀來說是比香港佔中預演來得高,畢竟兩地公民養成土壤不同,就法治論法治,台灣年輕人還是得學學港人!
有趣的是,台灣人看待香港的觀感,正悄悄轉變,由一個功利市儈、通俗和流行娛樂的形象,開始和嚴肅的政治與族群命運沾上邊。自港人爭取普選特首以來,慢慢有一群台灣人將港人視為「自己人」,此前,綠營人物批評馬英九香港出生,譏他是「香港腳」時,香港象徵的就是一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代表。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香港是北京的跟班,和台灣不是站同一邊的。
總之,「太陽花」是「太陽花」,「佔中」就是「佔中」,這是兩回事。北京所不樂見的,是台港沆瀣一氣都衝着「中央」叫板,而港府如能繼續站在法治精神上,公正執法,維護民眾發聲的權益,官方不濫權打壓,港人也都揚棄暴力,那麼運動中有無「太陽花」的血統,也就不再重要。
作者簡介﹕台灣資深傳媒人
根據筆者的觀察,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此前我曾經判斷,兩獨(台獨港獨)合流不易,如今必須略加修正,雖還談不上是「兩獨」,但台港社運界人士的交流確實近期頗為活躍頻繁,其目的究是觀念和思維的相互激蕩啟迪?抑或是行動技術層次的彼此學習呢?難道,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令北京發火嗎?我想不是的。這值得北京方面好好想一想,是什麼因素催化鼓勵了台港反北京力量的成長。
陳為廷闖港失敗惹質疑
觀察「太陽花」會不會輸出到香港,大致有幾個面向:第一,主要領導人物的往來;第二網絡新媒體的傳播與宣傳效應;第三,台港對法治精神和執法能力的差異。
「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陳為廷日前持台胞證闖關香港,最終被遣返;這其實就是領導人前往第一線的行動之一。其餘的領導人物,如王丹、黃國昌、林飛帆等人,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赴港,不過這得要長期觀察。陳為廷赴港,有台媒譏其「做騷」,更惹起網絡和媒體質疑他既然反中,何以持中共公文書台胞證大剌剌衝香港,這與其台獨立場相左。
陳為廷對筆者辯稱,這樣的質疑很無聊,「這是無可奈何,要怪的是中共和台灣的馬政府令台灣人無法持護照入境香港」。
「太陽花」學運的發動,有很大部分是受惠於網絡。大家記憶猶新的是,學運幾乎充分運用資訊科技各種通聯軟件,發布消息和啟動聚眾,由網絡靈活快速地散發;而且伴隨完全通俗簡化的「懶人包」,令反服貿一舉站上宣傳高地,迫使行政院跟着學,但怎麼也學不像。
預演佔中未盡用網絡力量
香港的佔中好像還沒有完全取法於此。但我們很難論斷或低估香港人用通訊科技的能耐。只是「太陽花」核心人物若無法進入香港,只藉由網絡,那就很難說這是一種「技術輸出」,充其量只是精神加盟罷了。
港社運法治精神勝台灣
至於香港的法治精神,看來比台灣人好。至少,整個活動和平收場,而香港警方逮捕的人數雖多於台北的「太陽花」學運,但手段相對溫和。不過這樣的比較也有盲點,老實說,「太陽花」學運的「暴力性」客觀來說是比香港佔中預演來得高,畢竟兩地公民養成土壤不同,就法治論法治,台灣年輕人還是得學學港人!
有趣的是,台灣人看待香港的觀感,正悄悄轉變,由一個功利市儈、通俗和流行娛樂的形象,開始和嚴肅的政治與族群命運沾上邊。自港人爭取普選特首以來,慢慢有一群台灣人將港人視為「自己人」,此前,綠營人物批評馬英九香港出生,譏他是「香港腳」時,香港象徵的就是一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代表。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香港是北京的跟班,和台灣不是站同一邊的。
總之,「太陽花」是「太陽花」,「佔中」就是「佔中」,這是兩回事。北京所不樂見的,是台港沆瀣一氣都衝着「中央」叫板,而港府如能繼續站在法治精神上,公正執法,維護民眾發聲的權益,官方不濫權打壓,港人也都揚棄暴力,那麼運動中有無「太陽花」的血統,也就不再重要。
作者簡介﹕台灣資深傳媒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