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領導印度獨立運動的聖雄甘地,憑着年復年的非暴力抗爭成功把英國殖民政權推翻,其非暴力理念自此遍傳世界各地,先後啟發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和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以非暴力方式對抗強權及不公制度。
甘地的非暴力主張,並非單純的運動策略,而是一種內化的生活理念,是個人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種思行合一、幾近苦行僧的生活規律的養成,來自他的宗教信仰、社會地位、以及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體察與同情。
以非暴力的手式,把弱者變成強者,其偉大強健的部分,在於靈魂。
一切抗爭,必然始生於靈魂的力量。
斯里米納克錫寺Sri Meenakshi Temple 從宗教生活擷取的力量
印度南部塔米爾納度邦(Tamil Nadu)有多個廟城,如瑪瑪拉普蘭、坎契普蘭、坦賈武爾、崔奇等,這些廟城不少是印度教的聖地,擁有龐大的印度教寺廟群,當中,馬都萊的斯里米納克錫寺(Sri Meenakshi Temple)更是朝聖者的必到之處。這座濕婆神廟最早興建於七至十世紀,佔地六公頃,十二座哥普蘭塔門把兩座供奉濕婆及其妻子帕爾瓦蒂的聖室團團圍住,而聖室外的寺廟內部置滿各種神祇雕塑,圍成正方形的長廊,游走其中聽到塔米爾語的梵音徐徐傳來,暗角處有人跪着朝拜禱告。石廟,不單是神明的祭壇,也是本地人的生活場所,人們在廟內結伴朝拜、親友們在聚會、有的人打坐冥想、有的睡覺、有的看書、有的散步,就像是一個有機的小社區,各有其所,互不干涉對方的和適與平靜。
苦行僧生活+抗爭運動
談到非暴力抗爭,不少人即是聯想到西方社會公民抗命先鋒梭羅的《公民不服從》,然而,甘地的非暴力理念則深受印度教哲學影響,他熟讀經典,如《薄伽梵歌》,在向群眾宣講時亦不時使用宗教語言和經文;而個人生活也緊隨教義,嚴格地克制日常俗世生活的欲望,把猶如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和抗爭運動結合。他是素食主義者,認為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所需;他獨身禁慾、守默,維持心靈的祥和,控制憤怒,把怒氣轉化為能量,讓沉默與內心的平靜作為抗爭的力量來源。
甘地穿衣哲學 穿衣也是一種革命
馬都萊不單是印度教的聖地,也是甘地發展其獨立運動的重鎮。他曾在一九一九至一九四六年間五次造訪馬都萊,與他的支持者和盟友會面,商討獨立運動的未來發展。一九二一年,當甘地第二次暫居馬都萊,他親歷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在南部,長年的炎熱加上稀少的雨量,令耕作極為艱難。在一次眾會中,他看見場內大多數的農民都光着身子,只在腰間圍着一條白布,頭上纏一條頭巾。後來他明白到,眼前人們的簡陋服裝,原是因為極端的貧窮。當晚,他留宿在一位生意人的家,想到國民因貧窮而衣不蔽體,一夜無眠。翌日,他脫下上衣,只在腰纏一條白布,宣布作為其終生衣著。
簡樸腰布:卡迪
及後,甘地繼而提倡國人應自己織布,只穿著卡迪(Khadi,即手工紡製的衣物),以抵抗英國生產的洋布對印度紡織品市場的壟斷,得到馬都萊居民熱烈響應。甘地的簡衣便服,不單是與貧者同行的明證,也是對英國殖民政府治下印度如何被貧窮摧折的控訴。時至今日,走在馬都萊街頭,仍能見到不少居民,依舊穿著款式相同的簡樸腰布。
非暴力Satyagraha 真理堅持的力量
抗爭始於心的轉化,進而由生活開展。甘地從觀察身邊弱勢者的生活從而思考出同具創造性及摧毁性的抗爭行動,並致志督行。甘地吸取了印度教及基督教的思想,創立了一套社會運動的靈性理論,他稱之為Satyagraha,Satya解作「Truth」(真理), 而Agraha則意為「Polite insistence」(堅持),英譯有作「Insistence on truth」或「Soul Force」,中譯可解為「真理堅持」。他提出以愛、受苦及施暴者的轉化作為追求真理和社會公義的方式,其策略就是主動性的非暴力抵抗。
Satyagraha的理念強調,人必須要堅持所信,堅定而溫柔地拒絕他人強加於己身的另一套思維,並為所相信的真實作好受苦受難,甚至犧牲生命的準備。Satyagraha的理論中,堅持絕對的非暴力原則,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卻絕不低頭;不樹立敵人,不做羞辱他人之事,以免激起仇恨而生暴戾。Satyagraha下的非暴力革命,不是一個攫取權力的過程,卻是一種關係的改變,令施暴者與濫權者的心靈轉化的歷程。
甘地博物館 隨身物品透現精神
甘地強調,Satyagraha理應體現在生命的分秒間,並不止在特定的抗爭時空,或階段性的政治策略。他比喻,非暴力並不是一件能隨意穿脫的外衣,它的位置原在心靈中,必定是個人存在所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行走於馬都萊的甘地博物館,各個手寫的展版,默默鋪展了甘地的一生,其省思名言,及無數大大小小的抗爭紀錄:四百公里遊行、做鹽抗惡法、逾十多次絕食等。場內展示了甘地多年來行走舉國上下的隨身物品,也不多於十件,那穿著經年的涼鞋,就是一塊平木板,上面釘一個固定腳趾的小木釘。館內安放了甘地遇刺身亡的那塊染血腰布,原來當年他在馬都萊首次穿上的,就是這塊。
從全球最大貧民窟看 抗爭到底有否成功過?
當年的染血腰布,今日血再不紅,漬垢不分。甘地作為印度的國族英雄,他的雕像,如星羅棋佈般屹立在印度土地上的大小城鎮,俯瞰眾生。然而,Satyagraha所宣揚的超然無我精神,在獨立後又有多少能生根成樹,改變一切縱容滋生惡性的新舊制度?甘地生前曾說過,假若自己能再生為人,他希望生為賤民(Untouchable),他就能分受到他們的悲傷和苦難,並從那悲慘的處境中解放自己和他們。然而今天,種姓制度在印度依然根深柢固,印度友人會跟筆者說,Untouchable沒有家,在街頭生活,是因為他們習慣,喜歡如此;低種姓婦女地位卑微,性侵、性別屠殺(Gendercide)等惡行無日無之,打開報紙,依然能在頭版讀到本地女性因為尋找廁所而增加被性侵的風險;位於孟買,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已成為遊客一日遊的景點之一,有專業導遊帶隊游走其中觀看貧民生活,同宿舍的英國旅人探看回來笑說看到孩子用垃圾充當球棒玩板球。
種姓制度限制個人自由
在馬都萊往清奈的長途火車上,一名教師跟我說自己雖為印度人,但他討厭印度,在他眼中,出身高種姓的政客,只要一手握着錢,一手挾宗教之名,就能為所欲為;貪污惡習已滲透所有社會生活關係中;種姓制度盤踞每個人的腦中,限制個人自由;而他,就是因為作為印度少數的基督教徒,就要比印度教徒甚至穆斯林更低一等,處於社會底層。彷彿世界沒有因為獨立而更美好,不公義依然處處,而抗爭,到底有沒有成功過?
對抗強權成為生活規律
這樣無力,彷彿遠遠地呼應今時今日的香港。一切抗爭都毫無用處,世道崩壞而不可收拾。然而,依照甘地的Satyagraha信念推想,若真理堅持及對抗強權是年日循環的生活規律,或是世道運行的恆常基調,如海潮拍岸、日升月降,則抗爭本身並無所謂成功失敗,抗爭者亦毋須為無法改變眼前的苦難而飽受巨大無力感的日夜煎熬。突破社會現實圍幕的反抗,就是生命與靈魂力量的彰顯。每一次起來,都是卑微人類為接近真實的偉大嘗試。而真實,就是神(Truth is God)。
文、圖 阿離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甘地的非暴力主張,並非單純的運動策略,而是一種內化的生活理念,是個人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種思行合一、幾近苦行僧的生活規律的養成,來自他的宗教信仰、社會地位、以及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體察與同情。
以非暴力的手式,把弱者變成強者,其偉大強健的部分,在於靈魂。
一切抗爭,必然始生於靈魂的力量。
斯里米納克錫寺Sri Meenakshi Temple 從宗教生活擷取的力量
印度南部塔米爾納度邦(Tamil Nadu)有多個廟城,如瑪瑪拉普蘭、坎契普蘭、坦賈武爾、崔奇等,這些廟城不少是印度教的聖地,擁有龐大的印度教寺廟群,當中,馬都萊的斯里米納克錫寺(Sri Meenakshi Temple)更是朝聖者的必到之處。這座濕婆神廟最早興建於七至十世紀,佔地六公頃,十二座哥普蘭塔門把兩座供奉濕婆及其妻子帕爾瓦蒂的聖室團團圍住,而聖室外的寺廟內部置滿各種神祇雕塑,圍成正方形的長廊,游走其中聽到塔米爾語的梵音徐徐傳來,暗角處有人跪着朝拜禱告。石廟,不單是神明的祭壇,也是本地人的生活場所,人們在廟內結伴朝拜、親友們在聚會、有的人打坐冥想、有的睡覺、有的看書、有的散步,就像是一個有機的小社區,各有其所,互不干涉對方的和適與平靜。
苦行僧生活+抗爭運動
談到非暴力抗爭,不少人即是聯想到西方社會公民抗命先鋒梭羅的《公民不服從》,然而,甘地的非暴力理念則深受印度教哲學影響,他熟讀經典,如《薄伽梵歌》,在向群眾宣講時亦不時使用宗教語言和經文;而個人生活也緊隨教義,嚴格地克制日常俗世生活的欲望,把猶如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和抗爭運動結合。他是素食主義者,認為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所需;他獨身禁慾、守默,維持心靈的祥和,控制憤怒,把怒氣轉化為能量,讓沉默與內心的平靜作為抗爭的力量來源。
甘地穿衣哲學 穿衣也是一種革命
馬都萊不單是印度教的聖地,也是甘地發展其獨立運動的重鎮。他曾在一九一九至一九四六年間五次造訪馬都萊,與他的支持者和盟友會面,商討獨立運動的未來發展。一九二一年,當甘地第二次暫居馬都萊,他親歷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在南部,長年的炎熱加上稀少的雨量,令耕作極為艱難。在一次眾會中,他看見場內大多數的農民都光着身子,只在腰間圍着一條白布,頭上纏一條頭巾。後來他明白到,眼前人們的簡陋服裝,原是因為極端的貧窮。當晚,他留宿在一位生意人的家,想到國民因貧窮而衣不蔽體,一夜無眠。翌日,他脫下上衣,只在腰纏一條白布,宣布作為其終生衣著。
簡樸腰布:卡迪
及後,甘地繼而提倡國人應自己織布,只穿著卡迪(Khadi,即手工紡製的衣物),以抵抗英國生產的洋布對印度紡織品市場的壟斷,得到馬都萊居民熱烈響應。甘地的簡衣便服,不單是與貧者同行的明證,也是對英國殖民政府治下印度如何被貧窮摧折的控訴。時至今日,走在馬都萊街頭,仍能見到不少居民,依舊穿著款式相同的簡樸腰布。
非暴力Satyagraha 真理堅持的力量
抗爭始於心的轉化,進而由生活開展。甘地從觀察身邊弱勢者的生活從而思考出同具創造性及摧毁性的抗爭行動,並致志督行。甘地吸取了印度教及基督教的思想,創立了一套社會運動的靈性理論,他稱之為Satyagraha,Satya解作「Truth」(真理), 而Agraha則意為「Polite insistence」(堅持),英譯有作「Insistence on truth」或「Soul Force」,中譯可解為「真理堅持」。他提出以愛、受苦及施暴者的轉化作為追求真理和社會公義的方式,其策略就是主動性的非暴力抵抗。
Satyagraha的理念強調,人必須要堅持所信,堅定而溫柔地拒絕他人強加於己身的另一套思維,並為所相信的真實作好受苦受難,甚至犧牲生命的準備。Satyagraha的理論中,堅持絕對的非暴力原則,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卻絕不低頭;不樹立敵人,不做羞辱他人之事,以免激起仇恨而生暴戾。Satyagraha下的非暴力革命,不是一個攫取權力的過程,卻是一種關係的改變,令施暴者與濫權者的心靈轉化的歷程。
甘地博物館 隨身物品透現精神
甘地強調,Satyagraha理應體現在生命的分秒間,並不止在特定的抗爭時空,或階段性的政治策略。他比喻,非暴力並不是一件能隨意穿脫的外衣,它的位置原在心靈中,必定是個人存在所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行走於馬都萊的甘地博物館,各個手寫的展版,默默鋪展了甘地的一生,其省思名言,及無數大大小小的抗爭紀錄:四百公里遊行、做鹽抗惡法、逾十多次絕食等。場內展示了甘地多年來行走舉國上下的隨身物品,也不多於十件,那穿著經年的涼鞋,就是一塊平木板,上面釘一個固定腳趾的小木釘。館內安放了甘地遇刺身亡的那塊染血腰布,原來當年他在馬都萊首次穿上的,就是這塊。
從全球最大貧民窟看 抗爭到底有否成功過?
當年的染血腰布,今日血再不紅,漬垢不分。甘地作為印度的國族英雄,他的雕像,如星羅棋佈般屹立在印度土地上的大小城鎮,俯瞰眾生。然而,Satyagraha所宣揚的超然無我精神,在獨立後又有多少能生根成樹,改變一切縱容滋生惡性的新舊制度?甘地生前曾說過,假若自己能再生為人,他希望生為賤民(Untouchable),他就能分受到他們的悲傷和苦難,並從那悲慘的處境中解放自己和他們。然而今天,種姓制度在印度依然根深柢固,印度友人會跟筆者說,Untouchable沒有家,在街頭生活,是因為他們習慣,喜歡如此;低種姓婦女地位卑微,性侵、性別屠殺(Gendercide)等惡行無日無之,打開報紙,依然能在頭版讀到本地女性因為尋找廁所而增加被性侵的風險;位於孟買,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已成為遊客一日遊的景點之一,有專業導遊帶隊游走其中觀看貧民生活,同宿舍的英國旅人探看回來笑說看到孩子用垃圾充當球棒玩板球。
種姓制度限制個人自由
在馬都萊往清奈的長途火車上,一名教師跟我說自己雖為印度人,但他討厭印度,在他眼中,出身高種姓的政客,只要一手握着錢,一手挾宗教之名,就能為所欲為;貪污惡習已滲透所有社會生活關係中;種姓制度盤踞每個人的腦中,限制個人自由;而他,就是因為作為印度少數的基督教徒,就要比印度教徒甚至穆斯林更低一等,處於社會底層。彷彿世界沒有因為獨立而更美好,不公義依然處處,而抗爭,到底有沒有成功過?
對抗強權成為生活規律
這樣無力,彷彿遠遠地呼應今時今日的香港。一切抗爭都毫無用處,世道崩壞而不可收拾。然而,依照甘地的Satyagraha信念推想,若真理堅持及對抗強權是年日循環的生活規律,或是世道運行的恆常基調,如海潮拍岸、日升月降,則抗爭本身並無所謂成功失敗,抗爭者亦毋須為無法改變眼前的苦難而飽受巨大無力感的日夜煎熬。突破社會現實圍幕的反抗,就是生命與靈魂力量的彰顯。每一次起來,都是卑微人類為接近真實的偉大嘗試。而真實,就是神(Truth is God)。
文、圖 阿離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