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給香港,畫一封情書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06日 06:35
2014年07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對不義之事的反抗,除了七月一日,除了走上街頭,還有很多方法。


網路渠道,影音文字,甚至是高登潮文,每個人總有擅長的事。


一如七一前夕,謝安琪發布了新曲《雞蛋與羔羊》,香港人難免對號入座,思索自己,要做雞蛋還是羔羊。


亦如漫畫家門小雷最新出版的《Kylooe》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再見微笑》,描述荒謬社會訂立了一條「禁止情感表達」法例,不准市民哭泣,否則會受到制裁。


男主角Mile自小被爸爸以高壓方式訓練壓抑情感,不幸還是被抓到教導所,認識了一位教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率性成年人……門小雷在序中寫道,「在某些國家,或者不久將來的香港,我們可能會因為一句說話、一個動作甚至持着一種態度而被制裁。」


面對這些情形,你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做個大情大性的人,還是甘願被操控?

以漫畫寄寓希望,感染更多人,門小雷說,I draw love letters , not comics。


鼓勵人,對強權說不

「我畫漫畫是為了說一些話,尤其有感情困擾時,畫一篇漫畫可能只為了對一個再無機會與他談天的人說一句話,無論是舊情人或朋友,雖然好大機會那人未必會睇到,但起碼畫下來,自己得以抒發。」小雷說。


這難免令人聯想,《再見微笑》的對象是誰呢?是否掌控權力的人,以告訴他們,就算可以靠規條製造恐懼,卻不能操控人心?由「不准哭」到「強迫要笑」,故事裏的當權者從不體察每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情感需要,視之為麻煩,不惜一切打壓,只為了方便管理。作為讀者,我也傾向相信《再見微笑》是寫給每個人的情書,以示鼓勵——每個人都可以對強權說不。


一直以來,門小雷把不想用口講、或言語表達不了的事情畫下來,畫風如同她的人:前衛有型,線條凌厲,色彩鮮豔,風格強烈,只要她在,目光總是很難移開。讀她的漫畫情形也一樣,顏色和細節豐富多彩,使每一格都變成獨立的一幅畫。


十一歲開始投稿

成為職業漫畫家十多年,門小雷不過剛滿三十,打扮入時性感,穿上極高的pole dance鞋子現身,滿身紋身宣示着她的自我態度,開口聊天,卻又隨和愛笑,與冷酷外表有強烈對比。問起她筆名的由來,足見她的漫畫歷程:「本來只叫小雷,那時畫漫畫的人好流行叫小乜小物,求其改,忘了為什麼挑了『雷』字。有可能那陣子某漫畫人物叫做『雷』,我喜歡那角色,故胡亂改名,自十一歲投稿,一直沿用到現在。」我假設後來加上的門字與粗口有關?她笑:「不不不,理由同樣無聊,開始職業畫漫畫時,有朋友提議我加個門字,我話好呀。」


十一歲,還是懵懂小孩,會得投稿,只因有園地。喜歡動漫的她,當時愛追看《A club》動漫雜誌,「那是風氣頗佳的平台,有讀者投稿比賽,我畫了張插畫,第一次投稿便贏了,雜誌更史無前例地將我幅畫放到好大,好鼓舞,於是繼續投稿,繼而認識了其他畫漫畫的朋友。」


偏愛少年漫畫 爽快搞笑

兒時喜歡《幽遊白書》和《亂馬》,小雷記得投稿時畫的是飛影:「我不喜歡『譖氣』的故事。少女漫畫的主角好像不停皺眉頭、諗嘢,少年漫畫相對爽快,也搞笑,我較喜歡。」這為非一般,口味自小獨特。從來沒學過畫漫畫,小雷靠臨摹日漫掌握技巧,幸好有一位在中大教書法和國畫的父親,以及教小朋友畫畫的母親,自小便淫於繪畫氛圍,受到正面影響:「我覺得每個人小時候都喜歡畫畫,只是長大後因為不同原因不再畫了,小時候沒被阻止,間接是一種鼓勵。」


窮畫樂,北上開展漫畫之路

她初中畫同人誌,與朋友一起出書,中四左右經李力持介紹,與內地某漫畫社的老闆接頭,中五畢業後便展開職業漫畫家生涯。「可能細個,不太懂得思考,唔識驚。」初出茅廬便遠在廣州、番禺或其他大陸地區居住工作,間中回港,維持了五六年。儲下了知名度,也讓小雷有許多得着,例如不怕捱窮。


包食宿無錢收,卻畫個滿足

「公司最高峰養了三四十個漫畫家,租了數幢樓,有起居住宅、工作室、編輯部,全部人一起生活,好開心,不過無錢收!」她解釋:「細個唔理現實問題,窮得快樂,窮到可能幾蚊都無,但一班年輕人,有食有住,又可以畫漫畫,已經滿足。」在香港,漫畫家與漫畫家之間好少見面,有別於她當時的工作環境:「漫畫家們日日見,什麼性格的人都有,全都是怪人,能夠互相學習是極好的經驗,甚至有點流連忘返。」


小雷慶幸趁年輕時做了這嘗試,創作高峰期時得到不停鍛煉的機會,奠定技巧根底和價值觀:「起碼我現在不怕窮,知道就算無錢都不會餓死,有地方住?已經無敵。畫畫的成本好低,就算好窮都可以有生產力。」當時的領悟和習慣,推動她自由創作。二○○五年回香港,二十三四歲的她彷彿又要從頭開始,讓香港人認識自己,她在雜誌連載作品,亦開始幫法國出版社畫漫畫,那就是《Kylooe》的起源。「由最初預算出短篇集,寫了三個大綱,法國出版社十分喜歡,三個故事得以延長,《Kylooe》變成三個獨立卻有關聯的故事。」


畫出來 有誰共鳴?

畫長篇漫畫,漫畫家的付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不像日本有完整的產業支撐,那段日子小雷的生活非常拮据,加上香港人也不比日本人尊重漫畫家,令漫畫家不論是生活和工作環境都困難重重:「例如有些廣告客戶找我合作,但會要求我畫一些與我風格不合的畫,或找來一些reference,要求我跟着畫。」而諷刺的是,相比起畫漫畫,插畫或廣告工作,花的時間短,但收入往往比畫漫畫多十倍,所以願意投入長篇故事創作的漫畫家少之又少,幸好小雷有法國出版社的支持,才能勉力堅持下去,不過她也有她的失落:「身為香港人,畫了的作品身邊的人看不到,好像不知與誰傾偈。有時想聽feedback,但不明白法國人的想法,除了交稿,好少交流。」


自資出版 奪回自主權

就算捱得,年紀漸長,小雷也開始擔憂未來生活:「廿六七歲人,戶口整年只剩幾毫子,花錢花得好盡,這使我突然有種意識,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因為我知自己不是因為懶惰而造成這下場,明明已經每天通頂工作,仍然這麼窮,我覺得要換個方法。」她決定自資出版畫集《夜記》,奪回主動權,「幸好有好朋友Katol幫手編輯、排版,替我安排,我負責畫圖,畫的過程開心,收入也較穩定」。由是,她決定每年都與他合作,自資出一本書,掌握自己的命運:「面對問題,好多人都會怨,例如客戶好衰、工作辛苦又被拖數,但其實反而要反省自己,一定有方法可以改變,不妨主動些,試多些不同事物。」


愛學新事物帶來的衝擊

小雷不是得把口講,諸如興趣,她曾學攝影、中醫,練鋼管舞數年,網上便有不少令人流鼻血的舞片流傳,她最近練跑步,也習紋身,是位內涵豐富的女生:「我好喜歡學習,學習任何事情一開始的成功感都好大,每件事都會對我其他邢向有衝擊。如學攝影,反而對畫畫有領悟。學跳舞,又令我留意畫女人時,怎樣表達內在的性感,對整個人的所有方向有幫助。」


關於Kylooe的二三事

1. 細說成長三部曲

《Kylooe》是三個憂傷的故事,有多少自己在內?小雷很坦白:「幾乎是全部!好多人以為女主角是我,但其實所有角色都是我,我將我的不同層面投射進所有角色。」這三本書同時是她成長的三部曲,反映了她的生活:「《告別彩虹》與家人有關,我的家事令我頗抑壓,畫第一部時仍與家人住,第二部已經搬走,不一起生活,反而感情有改善。第二與三部與感情有關,《綠色隧道》較青澀,《再見微笑》較接近似成年人對感情的看法,亦開始探討社會問題。」


2. 探究生活滿足與缺失

「Kylooe」在她的故事裏,是一種身形龐大的可愛動物,在每一部都扮演不同角色,「在《告別彩虹》牠是一隻好信得過、超越了朋友的物體,填補了所有缺失。第二和三偏向是夢或夢想的隱喻,牠是完美的。」


雖然似是童話裏的虛構角色,但小雷覺得「Kylooe」好真實,「每一個人,究竟對生活滿不滿足或有沒有感到缺失,全視乎自己,總有方法可以補元、解決問題,將那補元的物體實體化,就是『kylooe』。每個人對『kylooe』都有不同看法,但每個人都要尋找自己的『kylooe』,令自己更圓滿。」


3. 表達另一些價值觀

「Kylooe」裏的主角,全是邊緣人,如第一部的妹妹、第二部的棱斐,第三部的Mile、Nath和舞女,都不在主流世界內,各自面對困境。小雷自問也是同類,小時候不愛講話,躲在自己的世界,不受歡迎:「但我好想畫這些人物,一般漫畫的主角都是好勁、好熱血、好威的,有好多事情發生,相反,我畫的人物全部都被人覺得渣。例如情婦,在這社會裏會被批判,因為拆散別人家庭,但換她做主角,是否可從另一些角度去了解她的故事?最終,她也是出於愛。為何要站在某立場判斷她是錯的一方?」她希望透過漫畫表達另一些價值觀:「可能生活環境太密集,接受的資訊也頗一致,香港人欠缺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多機會被人影響,變相沒有逆向思維,所以我喜歡畫這些故事,把更多角度帶給讀者。」


文 饒雙宜

圖 葉家豪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