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七一前香港政局,混亂至不忍卒睹。
滿城風雨的日子,最觸動人心的感慨,是中大校長沈祖堯的「傷心」貼文:「自己不再認識香港這地方。」(I feel that 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more)
多麼沉痛的話,眾聲喧嘩,仍然讓人深思。
香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經歷了港英殖民地統治,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港人聲援八九民運,回歸後的金融風暴,SARS後的經濟衰退,《基本法》23條立法,無止息的政改紛爭。
人們以為見慣香港風浪,竟發現我城是那樣陌生,未來前路更是茫茫,傷心的感覺油然而生。
「更能消幾番風雨,只可惜斷送香江」,愛與痛的心情寫照,剪不斷,理還亂,遠的且不必說,由七一前的風波說起。
白皮書一石激起千重浪,不管動機如何,現實恍如重寫《基本法》,強調「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讓中央「高度自治、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承諾危如累卵,港人怎不觸目驚心?
白皮書延伸至司法機關,習近平「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配合的言論,早讓法律界不安。白皮書更進一步,提出法官和司法人員,「愛國是基本的政治要求」,觸發法律界1800人黑衣遊行,香港的法治動搖,港人怎不憂心忡忡?
白皮書提出愛國者治港,警惕外部勢力藉香港干預中國,清楚讓港人知道:未來的特首提名,政治篩選必然出現;選出來的香港特首,要接受中央指令;特首名義上普選產生,實質是中央的「兒特首」。
白皮書的突然頒布,國家級黑客的襲擊,黑白雙煞刺激更多市民,參與佔中三子的電子公投,前後不足10天,投票人數達78萬,三軌方案輕微勝出,這是極可觀的民意,說明人心渴望普選,普選要符合國際標準,中央怎能輕蔑視之?
立法會審議東北撥款,反抗的民眾不斷擴大,有個別衝擊立法會者,更多是和平的請願者,警方至今拘捕近40人,有民間團體的活躍分子,也有年輕的示威者,只有13、14和17歲,身上藏有攻擊性物品,社會怎能掉以輕心?
立法會為東北撥款,召開了7次會議,主席吳亮星的無能與蠻幹,議員的喧囂與議會的醜態,議案通過的混亂與荒唐,全程電視直播,市民看在眼裏,怎不為立法會的淪落和理性的消失而搖頭嘆息?
離開炙熱的政治中心,大學畢業禮也不安寧,演藝學院部分畢業生,將學位頒授當作政治舞台,對林鄭月娥的署理特首,拒絕鞠躬、怒目對峙、台上自拍、台下高歌、拍掌歡呼,無視典禮的父母和嘉賓,讓老校長不禁傷心失望,讓林鄭月娥流露苦澀的笑。
文字未能勾勒新聞的沉重,接二連三發生於兩周之內,港人實在吃不消。但最沉重的是人心大亂,是非與價值迅速變質,讓生活其中的人感到陌生和傷痛。
君臨天下白皮書一錘定音
無可否認,白皮書改變香港,中央極左的鷹派路線,迫使更多沉默的港人,走上激情抗爭的不歸路;更迫使務實的民主路線,像湯家驊方案般鳴金收兵。
白皮書的極左思維遠不止內容,還在於君臨天下的措辭和手法。港英殖民地時代,凡推出具爭議政策,會用綠皮書試水溫,消弭公眾的不滿後,才用白皮書定案。
即使鄧小平制訂《基本法》,也經歷7年3稿的諮詢,為什麼白皮書可閉門造車,一錘定音?
拙劣的手法,專橫的措辭,既忘了鄧小平的小心謹慎,連港英懷柔之道也學不好,自然要直面港人的激烈反抗。
當憤怒的民情如箭在弦,準備在七一爆發時,中央的傳媒喉舌和中港代言人仍不斷放火,唯恐香港的天下不亂。
特首梁振英說:「公投並無法律基礎。」
《環球時報》社評說:「香港非法的公投人再多,也沒有13億人多。」
草擬白皮書的齊鵬飛,用創造性的語言「加法」,修訂了《基本法》的承諾:「一國兩制、愛國愛港、港人治港、中央授權、高度自治。」
令人失望的梁愛詩,竟以「交朋友」比喻中港關係:交往初期,「當然是客客氣氣」;交往愈深,「要將想法說清楚」。
這些中央媒體和代言人,言論或哄或嚇,觀點或加或減,都給港人一個總印象:回歸後的香港,像煮熟了的鴨子,怎樣也飛不起,何須客客氣氣?不如亮出真面目,權在中央,承諾可賦予,也可以收回。
世事也真諷刺,歷史有如複印,香港一國兩制被白皮書顛覆,中央對台灣的統戰卻沸沸揚揚。
中央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反服貿太陽花學運之後,到台灣開展65年來首次的「傾聽之旅」。
這是一次刻意謙卑的旅程,張志軍嘗到了淋白油、撒冥紙、擲水樽,甚至流血衝突的台灣風味。
一切預估的羞辱,張志軍都微笑忍受。但中台紛爭豈止肢體衝突,最重大的政治分歧,是台灣前途由誰決定?
張志軍赴台前說:「台灣前途由13億中國人決定。」
觀點似曾相識,那是《環球時報》對香港民主派的警告:「在香港政改的核心問題上,13億中國人同樣有發言權。」
張志軍到了台灣,遇到民進黨陳菊的反對,她說:「台灣2300萬人民珍惜台灣的主體性,民主自由就是台灣的核心價值。」
客隨主便,張志軍不惜調整立場,「尊重台灣民眾的選擇」,平息了一場政治風波。
風波的平息,在台灣人眼裏,是從善如流;但在港人心中,冷暖自知之餘,更想起梁愛詩的「交友論」:初期客客氣氣,深交要說清楚。
倘有一天,中台簽了《統一法》;25年後,台灣像煮熟的鴨子,會否像香港一樣,來一本台灣白皮書重新解說:為什麼中央對台灣有全面的管治權?
人們從台灣的今天,想起了香港的昨天,想起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時光辨別真偽,中央對香港的「謙恭下士」,對港人的「前恭後倨」,憶昔思今,港人怎不「如魚飲水」?
中央收回香港時,殖民地生活的港人,仍存着「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過客心態,不少人選擇移民,以腳投票;也有人決定留下,爭取民主。
30年過去,民主仍然遙遙無期,還換來一本白皮書,香港人怎能沉默,沉默愧對下一代。
今天香港新一代,那些以本土我城作為奮鬥目標的人,不願當過客或順民,從來以香港人自居,唯一的選擇是反抗,由菜園村到大東北,由23條到真普選,年輕的心已遠離先輩,尋找屬於本土的天地。
不撫平港人心怎怪台人不信任
港人的奮鬥讓台灣警覺,前恭後倨,過橋抽板,蠍子過河,天地同壽,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為什麼歷史不會重演?
因此,香港的一國兩制,給台灣真正的垂範,不在制度,而是人心,即使土地已經回歸,人心仍可能分離,新一代仍會反抗。
白皮書發表之前,港人從沒有想過,香港與台灣面對中共,前途命運竟如此接近,雖不至唇亡齒寒,但總是心有靈犀。
倘中共不能撫平香港人心,怎能怪台灣年輕人的不信任,怎能怪台灣分離的心愈走愈遠,怎能怪台灣只愛經濟利益?
一本極左的白皮書,讓香港人不能再裝睡,讓台灣人有前車之鑑,這是極左路線的政治代價,傷害了香港人心,無助於台灣統一,誰是始作俑者,誰負歷史之責?
張文光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