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5歲的琪琪在陌生環境會很害羞,上任何興趣班,總要4、5堂後才可以自如地參與。」
「6歲的宇軒是一個宅男,他最討厭上街及和其他孩子玩,最愛就是在家玩電玩。」
「7歲的俊明很害怕與人接觸,帶他參加堂弟的生日會,他由始至終滿眶淚水地抓着我的衣服,而且表現緊張,毫不享受!」
不愛活動 非只因內向
以上3名孩子,都被父母冠以「內向」的形容詞。「內向」其實是性格的一種,內向者一般較為安靜低調,他們較喜歡獨處,但也願意與人交談,並能與人建立人際甚至親密的關係。擁有這種性格並非問題,只是有些孩子其實是受別的問題影響,並非只是「內向」。
琪琪應該是一名內向程度較高的小朋友,雖然她不大適應新環境,不過仍願意嘗試,並在建立關係及熟悉感後,可以自如地參與活動。隨着年紀漸長,琪琪害羞的情况有緩和的迹象,而且內向的性格逐漸走向正面的成長。
宇軒不愛與人接觸,但媽媽描述他嬰幼期並不內向,還很喜歡逗引其他孩子一起玩,到了幼稚園高班的時候,爸爸常因想他安靜,便給他玩電話上的遊戲,宇軒十分喜歡,可以獨個兒一玩數小時,後來更要求父母為他添置個人電腦,在家玩得不亦樂乎。由於宇軒的前期性格不突顯內向的特質,現時的行為更像是電腦成癮的問題,家長首要反而是幫助孩子戒除沉溺網上遊戲並重建社交系統。
怕與人接觸 患社交焦慮
俊明基本上無法參與社交活動,對於常見的親友,也無法建立熟悉及安全感,後經醫生診斷為社交焦慮症,孩子需要專業人士的支援及協助,接受了一段時間的認知行為及社交技巧訓練,他才有能力嘗試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雖然表現仍待進步,但對孩子而言,已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內向」表現的形成,原因千千萬萬,先天、後天及環境影響,都有機會令孩子出現「內向」的行為表現,家長宜細心觀察孩子整體成長的歷程,尋求其行為形成的原因及模式,如果是正面的「內向」性格,理應予以尊重;但如果是影響小朋友健康成長的因素,及早發現與回應是非常重要的育兒原則。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陳香君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